不過,現實可沒有這麼淳樸可愛,事實總是比較複雜。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現場應該很少人聽過的台灣作家——呂赫若。呂赫若是台中人,他曾到日本學習音樂,對戲劇、音樂與文學都有研究,也曾經在一女中擔任音樂老師。早年用日文寫作,一九三五年一月發表的短篇小說〈牛車〉,引起日本、台灣文壇注意,被當時文化圈視為青年才子,作品也被介紹到中國大陸。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這位關懷勞苦人民的作家加入共產黨,甚至擔任地下共產黨機關報《光明報》主編,因此受到追捕開始逃亡。後來在一九五一年一次大規模軍警搜捕匪諜的過程中,呂赫若被迫躲進山區,失蹤了。一般的說法是,他在逃避追捕時被毒蛇咬死了,過世時只有三十七歲。
〈牛車〉這篇小說,剛好寫的就是剛剛那兩張照片的實景——一九三四年的台灣。小說主人翁楊添丁是農民,平常駕著牛車幫人送貨,賺取生活費。一九三四年,這一家人窮到連下鍋的米都沒有,因為火車、汽車、卡車的引入,使原來抬轎、駕駛牛車的根本無人雇用,出現大規模失業。日本政府還規定,馬路不准牛車行駛,那麼這些駕牛車的人要如何存活?好不容易有人請託楊添丁送幾袋芋頭,他只好在清晨兩點路上無人的時刻送貨,貼著兩旁非常崎嶇的路段行走。
小說是這樣寫的:日本人在馬路中間立了一塊石標,寫著「道路中央禁止牛車通行」,因為汽車要在鋪著平坦小石塊的路上行駛。駕牛車的農夫說:「我繳了納稅金啊!道路是大家的,哪有汽車可通行,我們不能通行的道理?」儘管抱持這種想法,可是,白天大人(警察)很可怕,所以沒有通過這裡的勇氣。他們知道,萬一不留神,打路中央經過,被發現的話會科以罰金。不過,楊添丁還是被警察逮到了,罰金兩元。究竟,兩元對農民來說是多還是少?小說中提到一個背景是,楊添丁整整工作了十天,得到的報酬是八十五分。但是,他駕牛車走了汽車道,罰款就是兩元,是他負擔不起的金額。故事的結局是,他活不下去了,鋌而走險,偷了滿滿一袋的鵝,鵝在袋子裡頭掙扎亂叫。最後一幕,是日本警察在後頭追捕,當他被撲倒在地時,發出垂死般的叫聲,之後,有關他的事,就杳無音訊了。
湧入兩百萬難民
一九四九年,由於戰爭的關係,突然之間大量人口湧入台灣。有多大量呢?對當時住在台灣的本地人而言,這些湧入的人口又帶來多麼巨大的困難?必須了解這個背景,才能明白現今台灣政治上關於本省、外省的爭吵,都是環環相扣。用今天的時事來比喻的話,德國人口八千萬,從敘利亞過去的難民有一百萬,梅克爾總理從一開始懷抱偉大胸懷,沒過幾天卻又急轉彎,封閉了邊界。為什麼呢?想想看,一個八千萬人的國家,突然湧進一百萬難民,水不夠用,交通工具擠爆,房子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夠住,幼稚園、小學的招生員額全部超載,很多德國人開始怨聲載道,說難民要把德國撐爆了、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