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悲傷了!他形單影隻,無親無故,待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他的生活並不快樂,充斥著各種困難。他又十分敏感,總覺得人們因為他的膚色而對他另眼看待。」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中國南朝宋(劉宋)末代皇帝(順帝)劉準在位不滿兩年,來不及留下任何治績,但卻留下一句千古名言。西元四七九年五月,權臣蕭道成篡位,劉準被軍人押出皇宮,他年紀雖小卻已經預見自己的命運,哭著說:「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緣」。他在一個月之後遇害,得年還不到十二歲。
一千四百多年後,數千公里外,一位十九世紀非洲王子恐怕也有「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生於帝王家」的悲嘆。阿勒馬耶胡王子(Prince Alemayehu)系出衣索比亞帝國的所羅門王朝(House of Solomon),但他身世曲折坎坷,不曾登基執政,而且流離異國,英年早逝後埋骨於鼎鼎大名的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英國王室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阿勒馬耶胡王子過世超過一百四十年,卻在最近躍上國際新聞版面。他的家族後人要求英國王室讓他落葉歸根,遺骸送回故國衣索比亞,然而遭到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拒絕。這個事件看似只是一樁單純的歷史公案,但再次突顯今日歐美國家越來越難以迴避的一個難堪議題:帝國主義先人的罪孽。
阿勒馬耶胡是衣索比亞(時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Tewodros II)的獨子。這位皇帝雄才大略,在一八五五年即位之後,終結了衣索比亞近百年群雄並起的「諸侯時期」(Zemene Mesafint),力圖讓國家回歸大一統,改革行政機構與教會,抵禦伊斯蘭勢力(埃及、蘇丹、鄂圖曼土耳其)日益升高的威脅。
特沃德羅斯二世原本有意與同屬基督教體系的歐洲帝國主義勢力——尤其是在非洲東北部舉足輕重的大英帝國——結盟,但後來陰錯陽差,他反而與英國爆發嚴重外交爭端,而且迅速上升為軍事衝突。一八六八年,英國發動「阿比西尼亞遠征」(Expedition to Abyssinia)。英、衣雙方兵力各約一萬三千人與四千人,火力與裝備差距更大。衣軍節節敗退,英軍直取特沃德羅斯二世的大本營馬格達拉( Maqdala),他有意講和但拒絕無條件投降,最後在四月十三日城破之際以手槍自殺殉國,享年約五十歲。
特沃德羅斯二世從此成為衣索比亞人的民族英雄。英軍則以勝利者、征服者之姿大肆劫掠,戰利品包括數千件藝術品與宗教文物,如今散布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等歐洲各國的文化機構。另一項重要「戰利品」則是皇后蒂露沃克(Tiruwork Wube)與皇子阿勒馬耶胡,他們遭到俘虜/綁架(英方說法是「保護母子兩人安全」),由一名英軍上尉史畢迪(Tristram Speedy)押送到英國。但蒂露沃克還沒上船就病死途中,年僅七歲的阿勒馬耶胡孤零零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