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八年六月,父母雙亡的阿勒馬耶胡來到英國,他的遭遇引發了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的惻隱之心,畢竟後者有「歐洲的祖母」(Grandmother of Europe)之稱。兩人見面之後,女王承諾王子會確保他衣食無虞,並委任熟悉衣索比亞歷史與文化的史畢迪擔任他的監護人。
從現有文獻資料看來,史畢迪與英國政府似乎待阿勒馬耶胡不薄。史畢迪曾帶他遠赴印度(時為英國殖民地)等地遊歷,政府則將他送進幾所一流學府受教育,包括橄欖球發源地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與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RMAS)。
但文獻也顯示,阿勒馬耶胡在英國的歲月始終鬱鬱寡歡,畢竟他是個遠離家鄉、身處白人國度的非洲黑人王子;王室與政府的照顧與保護,並不能讓他免於成長環境的種族歧視與霸凌。阿勒馬耶胡留下寥寥幾張照片,總是流露哀傷落寞的神情。他曾表明很想回到衣索比亞,但是當局置若罔聞。一八七九年十一月,肺炎(或胸膜炎)永遠粉碎了王子的返鄉夢,他以十八歲之齡病死異國,十年羈旅畫下悲慘句點。
維多利亞女王曾在日記中提及這位「孤兒王子」,寫道:「太悲慘了!他形單影隻,無親無故,待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他的生活並不快樂,充斥著各種困難。他又十分敏感,總覺得人們因為他的膚色而對他另眼看待⋯⋯每個人都很遺憾。」
悲傷與遺憾之餘,女王下令將阿勒馬耶胡安葬在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St George’s Chapel)的地下聖堂(crypt),墓誌銘刻著:「我是異鄉人,被你們接納。(I was a stranger and ye took me in.)」展現泱泱帝國風範。然而仔細想想,阿勒馬耶胡王子為何會成為孤兒?為何生前羈留異國?為何死後返鄉無路?
衣索比亞人始終掛念著這位回不了家的王子。二〇〇七年,衣國時任總統吉爾馬(Girma Wolde-Giorgis)正式致函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要求讓阿勒馬耶胡歸骨故國,但遭到拒絕。今年女王長子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III)登基,衣國「王子返鄉」的呼聲再起,但是白金漢宮也再度表示礙難配合。
白金漢宮的理由是聖喬治禮拜堂埋葬了許多英國的皇親國戚(包括伊莉莎白二世本人),因此如果要將阿勒馬耶胡的遺骸單獨掘出,勢必會「驚擾」其他死者。如此牽強推托的解釋只讓人覺得可惜,英國當局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以技術性問題掩飾自身的傲慢與冷漠。
阿迪斯阿貝巴大學(Addis Ababa University)英國籍學者潘赫斯特(Alula Pankhurst)指出,歸還阿勒馬耶胡遺骸意味著英國切實省思昔日的帝國主義行徑,承認昔日的錯誤與罪孽。對於前帝國主義者與其昔日征服、壓迫與殖民的地區,從遺骸到文物的「歸還」不僅是歷史正義的追尋,而且有助於雙方走上和解之路。英國如此,其他「帝國主義者後裔的國家」也是如此。
這條和解之路有多重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去年二月爆發之後,美國與歐盟(EU)試圖帶頭重建一個捍衛國際秩序、人道主義與普世價值的聯盟,卻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踢到鐵板,除了地緣政治與經貿利益的考量,「歷史」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對比歐美國家的昔日作為與今日訴求,往往讓人感到偽善、雙標。
換言之,反侵略、反壓迫之前,請先處理自身的侵略史、壓迫史。歐美國家如果始終無法直面自家帝國主義先人的罪孽,無法做出真誠的道歉、歸還與補償,那些堂而皇之的訴求將持續被架空、掏空,它們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鴻溝也將永遠難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