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5)月28日,民進黨黨主席、下屆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被問到最想和哪國元首共進晚餐,秒稱最希望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起,並勸他「輕鬆一點,不用壓力那麼大」,要以人民的福祉為先。
其實賴清德知道,他的話應該不會成真,極可能只是自嗨。因為他的「務實臺獨工作者」與習近平的「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大相逕庭,兩人若能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共進晚餐,恐怕不會再有人認真對待習近平有關國家統一的話了。
賴清德在行政院長任內,於立法院總質詢時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最近他辯稱「務實」就是根據事實,臺灣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定期改選的中央政府,不必另行宣布臺灣獨立。他這樣是刻意拋掉了「工作」這個具有推動、實踐臺獨意涵的字眼。明眼人都知道,他之所以如此,不是為了鋪陳與習近平之間的政治互動氛圍,而是因為必須向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交心」,強調不會繼續推動美國多次強調不予支持的臺獨。
所以,賴清德願與習近平共進晚餐一說,其實是吃北京當局豆腐,藉此突顯賴清德遞出的橄欖枝(無論虛情假意或真誠懇切),北京當局卻蠻橫地拒絕對話、溝通。
其實主張臺獨的民進黨籍總統或總統候選人常是這樣自嗨地吃北京當局的豆腐。
陳水扁在2022年5月,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到金門大膽島發表「大膽宣言」,希望從經貿和文化的統合,進展到兩岸關係的正常化,還希望派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中國大陸,並邀請中共總書記到大膽島喝茶。
謝長廷在2008年2月,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身分在金門本島發表「金門宣言」,想在當選後,邀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到金門對話協商、擱置爭議,「不要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去妨礙可以解決問題的進展。」
蔡英文則是在2015年11月「馬習會」後,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身分表示,兩岸交流非常重要,若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有助於和平穩定,在尊重臺灣的民意和民主機制的前提下,他並不排斥。但他強調「馬習會唯一達成的效果,是在國際舞臺上,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卻未回答他的臺獨主張,如何可以達成「蔡習會」,又不會「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
2019年11月,蔡英文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在媒體專訪時被問及「是否有意進行蔡習會」,回答說蔡習會聽起來「滿誘惑的」,若對兩岸和平穩定有益,相信任何領導人都會去考慮,但主權及國家安全不能因此打折扣。兩年後,蔡英文在接受外媒專訪時又說,願在不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習近平坐下來談。
如果政治前提不必存在,兩岸領導人見面不會如此之難,兩岸分治七十多年來也不會只有一次歷史性的「馬習會」。如果真的是為兩岸和平穩定與繁榮,一定要直面政治前提,找到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政治對話基礎,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