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志觀點:國產化,害慘了台灣的離岸風電

2023-06-08 06:50

? 人氣

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身為一個離岸風電記者,我常常跟一些業界的專業人士喝喝咖啡,聆聽最新的情報。那天跟我喝咖啡的是一個顧問,但不是讀完MBA就去賺大錢的那一種。是九零年代就從陸域風電做起的丹麥北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妳知道嗎,如果我帶妳去丹麥的任何一個船廠,下班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年輕人準備回家。在他身旁可能就是他的老爸,甚至連他祖父都可能跟在後面。」

丹麥北伯跟我解釋,「焊工」這種在台灣我們認為是「黑手」的藍領行業,在丹麥被視為一種可以一生引以為傲的職業。

「妳覺得在台灣我們有一天能看到同樣的畫面嗎?」

我跟他坦白說,一般台灣人的心態還是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遷到白領的工作。或是就算爸爸自己甘願做焊接工作一輩子的話,也會希望兒子女兒可以送出國讀書做不一樣的工作。

「這是妳說的,不是我說的。但是,妳知道只要這樣的心態不改變,台灣離岸風電的本土化是做不出來的。」

我們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台灣政府的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政策,已導致台灣的離岸風場變成全球最貴的!日前台灣離岸風電界的開拓者,上緯公司董事長蔡朝陽先生在他的臉書上寫得很清楚:台灣離岸風電的資本支出(CAPEX)居高不下,估算在1.8億/MW左右。用WindEurope的2021數據演算(大約3500萬歐元/MW),台灣CAPEX大約比歐洲貴60%,蔡董甚至憂心是否在種種負面因素引響之下,區塊開發(Round 3)會不會「有一半蓋不起來」。

離岸風電業的確全球近年來都面臨的莫大的壓力,從烏克蘭戰爭之後的原物料飆漲,到全球低利率時代結束,都是離岸風電業者的利空。但是最讓所有台灣市場業者皺眉頭的問題,還是「產業關聯政策」。政府積極推廣的離岸風電本土化不但沒有造成第二座護國神山的可能,它還有可能侵蝕台灣第一座護國神山(半導體及科技業)的競爭力。因為它,台灣的離岸風電不得不是全世界最貴的。國外開發商又不是慈善機構(雖然說這兩年有些業者暫時淪為「非營利機構」),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確在區塊開發開始後就沒有政府直接以躉價採購電力,但是開發商以CPPA方式直接賣電給台積電等有綠電需求的電子業公司,也就是肥了台灣風電業者的政策,苦了台灣電子業者。

20220628-世紀集團28日舉行亞洲最大首座9.5MW本土生產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完工儀式 。(柯承惠攝)
2022年6月28日,世紀集團舉行亞洲最大首座9.5MW本土生產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完工儀式 。(資料照,柯承惠攝)

讓我最耿耿於懷的是,台灣也許不是一個適合離岸風電製造業的國家。以支持風機的套筒式水下基礎為例。這些龐然大物在韓國的造價是1.6億新台幣一座,在台灣的造價就變成2.5億新台幣,問題是照著時程表還做不出來!國產化政策造就了世紀剛的股票奇蹟,可是造就了多少優質,持續的台灣工作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