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社會科綱領的審議,自草案階段以來便引發關注,其中除了歷史科「去中國化」的爭議外,在歷史、公民中融入「轉型正義」的概念,也有各方路線差異,日前課審大會決議並非增加轉型正義單元,而是要檢視原有條目在轉型正義方面是否妥適的做法,甚至引來部分媒體「課綱未納入轉型正義」的批評。對此,課審委員、東華大學教授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則澄清,轉型正義是含括性的概念,當希望下一代公民瞭解轉型正義時,不是說要增加「轉型正義」的單元或條目,重點是涉及的相關知識,在原來的課綱裡有沒有?「我講句坦白話,對於廣大社會、原住民族而言,現在重新調整的台灣史的部分,根本就是轉型正義的課綱。」
國教新課綱審議持續進行中,這份擬定在明年上路的108學年度課綱,在歷經國文科的文言文、白話文之爭後,在涉及國家認同、歷史定位的社會科部分,再度遭遇「轉型正義」以及「去中國化」2項挑戰,其中,課綱審議大會於13日決議,「請研修小組在不增加教學總節數之前提下,檢視學習內容與歷史正義、轉型正義有關條目及其說明之完整性是否妥適,並進行必要之調整與補充說明。」
在增加轉型正義的做法上,原來課審委員學生代表蕭竹均提案,要求增加轉型正義議題,但最終蕭在表決前認為陳張培倫的提案可以包含他的,因此自行撤案,並以蕭之意見納入陳張提案,研修小組認為如此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調整、說明,並於大會表決時取得19票同意、0票不同意。
陳張培倫:轉型正義是一個含括性概念
對於當日提案討論狀況,陳張培倫說明,因為在課審大會上經過比較完整的瞭解、討論後,大家理解轉型正義是一個含括性的概念,當希望下一代公民瞭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威權時期的轉型正義時,不是說要增加一個「轉型正義」的單元或條目,重點是轉型正義涉及的各相關面向知識,在原來的面向跟課綱裡有沒有?
陳張培倫舉例,如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方面,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在處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時,也不是很空泛地講原轉,而是要處理各個面向的問題,像是其中有語言小組,任務就是調查過去國家政策下,原住民語言如何被同化,然後再去檢視目前政策有沒有辦法恢復這些狀況,而回到歷史課綱,國中課綱裡就有「國家政策下的原住民族」項目,戰後台灣對原住民族影響最大的就是語言政策,對此會鼓勵教科書撰寫者多做著墨。
陳張培倫強調,如果講轉型正義,就要看條目有沒有到位,課綱裡在「學習內容」章節裡的條目都寫得很精要,重點是之後教科書怎麼寫、現場教師怎麼教,此時「附錄三」的學習內容說明就很重要,像是「國家政策下的原住民族」項目,如果寫成對政府歌功頌德也不行,應要檢視國家對原住民族的傷害、怎麼彌平,以及國家政權對此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