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審議,社會科在歷史、公民部分,日前課審大會決議將融入轉型正義概念,然而綜觀社會課綱改動幅度之大,也讓外界擔憂第一線教師是否有足夠時間備課,以及在多元族群組成的師生之間,是否能好好闡述轉型正義相關知識。對此,不管是各縣市教育局,或者促轉會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皆有舉辦人權種子教師研習營,促轉會委員彭仁郁並說明,培訓課程的內容,不只是教如何講歷史真相,「可能也要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幫助老師如何能平心靜氣地回顧,自己曾被威權統治過的這件事」,如此才能以用比較超然角度教授有關內容,幫助不同的學生進入對話。
新課綱社會科綱領審議,其中歷史科部分,堪稱近年變動最大,除了打破原先編年體的方式,改採主題式教學外,也將過去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劃分方式轉為台灣、中國與東南亞、台灣與世界3個分域,在此情況下,再融入轉型正義概念,加上原定8月底完成的審議,確定至少要延到9月,內容大幅度調整以及教科書編寫時間恐遭壓縮,也讓外界擔憂明年上路時,第一線教師是否有充分時間準備?
柯志恩:刻意放大當代轉型正義,只會讓老師與學生錯亂
對此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直批,現在歷史課綱結構整個大翻轉,不僅書商來不及編寫印製,就算明年趕印出來,老師要如何授課?學生能否吸收?且列入轉型正義,必須增加內容才能讓相關論述更周延,但歷史科時數少,她擔憂如此恐怕壓縮其他內容的教學,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負擔。
對於融入轉型正義概念,柯志恩更質疑,歷史不能只著重當代,刻意放大當代的轉型正義,只會讓老師與學生錯亂,究竟是在學歷史還是灌注政治思想?她強調,現在轉型正義被執政黨刻意擦脂抹粉,選擇性凸顯其中某一部份,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均衡接收各面向資訊,就有賴於老師本身能否客觀傳授資訊,而儘管多數教師都了解教育必須中立,但未來如果某位老師或同學因意識型態不同,想在課堂上影響、傳達給同學而引發紛擾,那就有失教育的本質了。
另一方面,對於現有的教師人員,在過去的體制培訓下,是否有能力教授轉型正義觀念,外界確實對此存疑,而如鷺江國小教師翁麗淑,日前也表示,「有幸到體制裡做教育這塊的老師,某部份是吸收了黨國的奶水,價值觀上很難去扭轉」,對轉型正義教育的推動並不樂觀。
鼓勵學生思考 彭仁郁:要告訴他們,批判是安全的
對此彭仁郁認為,當然教育體制不可能一天改變,即使解嚴30年了,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威權時期的痕跡遺留在體制中,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但她也認為,雖說現在4、5、6年級老師多是黨國教育下成長的,相信很多人還是有反思能力,不過畢竟是在社會監控氛圍下長大的,即便有反思、批判也不太敢表達,「當中有些人可能還在觀望,看在這個體制內允許的批判尺度可以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