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為全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但開發與掌握這項革命性技術的美國科技巨擘犯下許多道德失誤,而這些公司還正在開發更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例如能監控人們。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將人工智慧的開發交給這些公司的風險太高,提議美國當局必須從民營公司手中拿走相關開發,打造「民治民享」的人工智慧。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 美國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美國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美國社群臉書龍頭臉書(Facebook)、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引領人工智慧革命有其原因,因為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成本極高,例如支持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模型,除了取得大量數據外,單次模型訓練運行需要逾1億美元的計算成本。
此外,人工智慧開發還需要技術專業技能,儘管這些技能越來越開放及可利用,但仍主要集中在少數公司手中。透過資助新創企業來打破人工智慧寡頭壟斷的努力是適得其反,因為大型科技公司從為這些新創企業提供動力的雲端計算服務及人工智慧模型獲利,而且往往最終會收購這些新創企業。
政府可承擔人工智慧開發
《外交政策》指出,企業不是唯一大到足以承擔大規模模型訓練成本的實體,政府也能做到,是時候開始從民營公司手中拿走人工智慧的開發,並將其引入公部門。美國需要由政府資助指導的人工智慧計畫,在聯邦機構技術專長的指導下,為公共利益開發可廣泛重複使用的模型。
人工智慧開發計畫可以回應公眾意見,並接受政治監督,這些計畫可以被引導來直接因應關鍵問題,例如隱私保護、技術勞工的薪資過低、人工智慧可怕的碳排放、未經許可的數據濫用。比起人工智慧被掌握在道德可疑的科技公司手中,公共方案在道德層面與經濟層面都更好。《外交政策》建議,應該迅速做出改變,因為當人工智慧成為關鍵基礎建設,而且對大量經濟活動及日常生活至關重要,那時再開始就為時已晚。
中國及歐盟的例子
中國將人工智慧研發的公共投資列為優先,押注於一系列精心挑選的大公司,這些公司表面上是民營公司,但被廣泛認為是國家的延伸。中國政府已要求阿里巴巴與華為等公司開發支持國家監視及威權主義的產品。
歐盟也在積極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每年已經在人工智慧上投資10億歐元,計畫到2030年將增加到每年200億歐元,這些資金將流向由公共研究實驗室、大學、民營公司組成的歐洲網絡。歐洲的重點在於知識轉移、發展技術部門、在公共行政使用人工智慧、降低安全風險、維護基本權利,而歐盟在積極監管數據及人工智慧也繼續走在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