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商道酬信」,不過,這四個字或許不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詞典裡;五月中未獲國民黨徵召參選總統,眼見國民黨徵召人選侯友宜民調下滑,一個月不到,傳出郭台銘又動了連署獨立參選的心思,不但基層連絡未減,並臉書喊話邀請AIT處長孫曉雅「當面討論金門和平宣言」。
郭台銘的動向是否牽動總統選局,猶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他若果真參選,一是憑添選戰話題,二是有助「選舉財富重分配」,對觀戰者而言,不是壞事;但對郭台銘個人而言,這樁買賣合不合乎成本效益,值得斟酌。
首先,這已經是郭台銘兩次動搖國民黨選舉形勢;四年前的韓、郭之爭,郭台銘是在初選落敗後兩個月,宣布退出國民黨,把國民黨駡得一文不值;這一次,郭台銘轉頭爭取國民黨徵召,先向國民黨道歉,後與韓國瑜演出「和解」戲碼,再聲稱不可能與民眾黨柯文哲搭檔合作;未獲徵召後,先是聲明兌現承諾力助侯友宜勝選,轉頭就釋放各種「被國民黨騙了」的抱怨之詞;赴日散心後旋即奔赴金門,與柯文哲演出「山盟海誓」,但對「山盟海誓」究竟是誰主動誰被動?郭、柯又各說各話。
這一個月來,郭台銘始終沒有放下競逐大位的念頭,或許「大位」不是郭台銘的主要考慮,他想的真是兩岸發展(和平宣言)與台灣發展(包括AI與能源),國民黨及包括無黨籍在內的傾藍、以議長為主的地方人士,都沒放棄鼓動郭台銘的參選之心。
郭台銘不斷在選與不選、與誰(哪個黨)搭檔選、要不要獨立參選間擺盪,只能說他對投資必須有回報或者投資就要成功這件事,擺在政治上未必為管用的理解不足。郭台銘晚年對政治一頭熱,或許他認為在商場上已經登頂的他,可以攀登另一座人生顛峰,但是政治投資同於商業投資,押寶各黨候選人和押寶自己的結果大相逕庭。
如果他不是想著「參選就要贏」,他就不該一開始即認定國民黨,並相信自己的「認定」一定能得到支持;相反的,如果他先鎖定的是民眾黨柯文哲,創造的話題肯定不會少過爭取國民黨徵召;偏偏郭台銘先選國民黨,失敗後就民眾黨,他已經先浪費了自己的議題能量,如今柯文哲民調支持度一路上爬升,郭台銘居功有限,在柯文哲已經獲得民眾黨提名參選總統後,再退居郭台銘副手的可能性近乎零,因為這有損民眾黨的「政黨主體性」,甚至可能遭來民眾黨需要郭台銘財源的惡意揣測,不必談旁人的側目,柯文哲自己都無法接受被「金主」擺布。
簡單講,在郭台銘的算盤裡,民眾黨的勝算低於國民黨,偏偏民意如流水,政治算盤不那麼容易撥,但至少民眾黨可以提供一張參選的門票─不論是正是副;如今郭台銘動念獨立參選,這算盤是愈打愈糟,因為獨立參選人的勝選機率更低,自有總統直選以來,曾經最接近當選邊緣的就是宋楚瑜,而宋楚瑜當年靠得是省長政績,以及省政府龐大的基層資源,這個資源讓宋楚瑜繼續用了二十多年,如今近乎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