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減少神界對現實的干預,周公會儘量用「天」的概念來代替「帝」,因此,上帝發布的命令(「帝命」)變成了含糊的「天命」。
天命的觀念在後來的中國一直存在,但人們已經忘記了它的緣起。「天」無形無像,無言無行,不容易被賦予擬人化的個性。在《詩經》裡,上帝曾頻頻給文王下達命令,如命令文王攻打崇國,武王滅商據說也是來自上帝的意旨,但後世周王已經無法接收神界的具體指示,所以改稱為「天命」後,它變成了一種更為抽象的、近乎隱喻的道德規訓。
當然,周公時代還不可能有科學主義的無神論認知,神界即使被放置得比較遠,也不會和王朝政治完全絕緣。比如,西周的王就被稱為「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而這是連商代甲骨文也沒有的詞,但無論怎樣,「天」還是過於含糊,周人及其以後的歷代王朝從未給「天子」增加更具體的神性定義與功能。即便秦始皇使用「皇帝」尊號,其直觀用意也是強調自己和六國之王的不同,雖有強調王者尊貴的這一層神性之意,但也使「帝」落入凡塵,並不比「天子」概念更神祕。
三,周公宣稱,王者應當愛民、德治和勤勉,這樣才會受到「天命」青睞,長壽享國;如果王者殘暴對待庶民和小人,天命就會轉移到更有德的候選君王身上,從而改朝換代。
本質上,周公的這樣一種政治—道德體系是一種「性善論」的社會模型,迴避了統治者對民眾的征斂和暴力統治,認為王者的使命是護佑和教化萬民,進而把道德倫理推進到一切人群中。商朝人對此則是直言不諱,承認暴力的必要性。
按照周公的理論,夏商周都是根據「天命」建立和更迭的,夏朝和商朝的多數君王,特別是開國君王,勤政愛民,得到天佑,只是因為末代的夏桀和商紂道德淪喪,這才天命轉移,改朝換代。經過周公改造,商朝殘酷的人祭行為被隱去,由此,周人之前的暴力時代也成了和周朝同質的德治王朝。
和周公的理論相配套,周人還重新創造了一套上古聖王的歷史,堯舜禹的溫情禪讓從此成為華夏世界的標準版歷史敘事,更早版本的商人的「創世記」和上古史則被取代和湮沒,未能流傳下來。當然,也可能有某些與周公原則不太衝突的內容被納入了周人的歷史敘事,但這些已經不易分辨。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周公思想的產生和形成,主要源於對人祭宗教的恐懼,以及消滅人祭宗教的需要。這是後人從未勘破的祕密。
周公構建世俗道德體系
對於宗教之於商周兩朝的作用,以及之於人的影響,孔子曾有過一番頗不尋常的總結: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