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日前指柯文哲4年來執政的政績,僅是讓台北市「到處都是夾娃娃機的店」,全球城市競爭力還退步到47名,言下之意對夾娃娃機產業的興盛頗不以為然;柯文哲則反問:經濟表現和娃娃機有什麼關係?「他跟娃娃機有仇嗎?」。這番話倒是讓原本就夯翻全台的娃娃機,還有其代表的「經濟意義」,再次引發矚目與熱議。
丁守中的問題當然是一個問題,夾娃娃機不只充斥台北街頭,而是充斥全台各縣市街頭,甚至巷弄之間,某種程度確如丁守中所言,這代表可能正是經濟下行的指標,如丁所言,台北的招商引資甚至不到香港、新加坡的零頭。
從統計數據來看,娃娃機確實堪稱台灣成長最快的「產業」;依照財政部的統計,全台夾娃娃機店的數量在2013年時只有169家,到2016年增長至920家,增加4.4倍,到2018年2月再增近3倍至3600家;這是財政部的數字,但依照業者的估計,則是目前夾娃娃機店的數量已經超過1萬家。
大部份類型的工廠、店家大增,外界都會視為喜訊、好消息,但夾娃娃機的暴增,卻引來不少憂慮:因為夾娃娃機被稱為是一種「末端(或低端)經濟」,這是一種低成本、低消費、低風險的商業模式,這種「小確幸商機」的創業模式日益普遍,也被認為整體經濟往下走低,只能追求或甚至滿足於「小確幸、小知足」,因此讓人擔心經濟的前景;而會有此現象,則又被認為與長期低薪現象有關,因為娃娃機的「台主」有9成是有正職者,僅以兼職方式投資與經營娃娃機。
這種看法確實有部份道理,經營夾娃娃機產業畢竟是一個純粹內需消費產業,技術層次不高,如果舉國都在搞、也只能搞經營夾娃娃機,當然是非常慘烈。經營夾娃娃機創造出而能計入GDP(國內生產毛額)的附加價值微乎其微。這與娃娃機的製造業不太一樣,後者就被認為創造的GDP、就業機會都較多,又能出口行銷全球─事實上台灣就是娃娃機出口大國,全球有9成左右的娃娃機是台灣製造。換言之,夾娃娃機也是一種產業。
丁守中對夾娃娃機耿耿於懷,柯文哲「反問」之後,他再度臉書發文質疑柯文哲「以問題回答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丁守中提醒,「柯市長如果至今不懂娃娃機店在教育現場的隱憂,不懂多數父母何等痛恨這些刻意開在學校附近的娃娃機店,要不要讓你的教育局長教教你?或是,丁守中來教你?」像不像二十多年前,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一舉取締整飭電玩遊戲和柏青哥店,包括夾娃娃機同步禁絕停業,全部流向外縣市,當時,陳水扁得到的掌聲遠比噓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