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中國電動車品牌已崛起,例如比亞廸在生產量與市占上已有與特斯拉一拚的實力,今年上海車展中,本土電動車取代外國品牌成為展場焦點,中國市場賣出的新車中,新能源車已占比超過3成,此外,國內車市本土品牌已已占有半壁江山。
汽車產業鏈龐大、外溢效果高、就業機會多
依照國際能源署去年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生產了全球75%的鋰離子電池,擁有85%的正極產能和70%的負極產能。從福特汽車要與中國電池公司寧德時代合作生產電池,還引發「國會調查」就可看到中國在此領域的發展;有些歐美車廠則準備在中國增加投資生產電動車。相較於因未能掌握核心技術而被「卡脖子」的半導體,中國在新能源車技術上掌握的技術,讓歐美難以重施故技,甚至可能變成歐美對中國有所依賴。
但對歐美而言,中國電動車的進逼,最麻煩與嚴重的是對經濟與就業的衝擊。汽車是一個產業鏈龐大、牽動相關產業廣、外溢效果高的大產業,一部汽車由數萬個零件組成,涵蓋從鋼鐵、塑膠、橡膠到玻璃、機械、電機、電子…….,人造的就業與經濟產出都多。汽車生產大國德國號稱從事汽車產業的勞工有七、八十萬人之譜,但如算直接與間接關聯的就業崗位則可達270萬左右。
如此龐大又重要的產業,面對強敵壓境,大部份政府都會忍不住祭起保護主義,想想當年美國面臨日本汽車的進口壓力時,是作何反應,大概就知道可能發展。事實上,美國已經出手,「反通膨法」對「美國製」電動汽車大手筆補貼、對中國汽車的高關稅,一定程度上阻擋中國新能源車的進口。在油車時代,歐盟一直是汽車的淨出口國,但電動車時代來到後,情勢已變,歐洲汽車出口數量下降,中國電動車進口量增加。事實上,已有國家─如法國,以環保等理由力圖建立障礙、降低國外電動車的競爭力。
只是這次汽車產業的情況更複雜,如果歐美擋掉中國汽車的進口,中國也可能對歐美車廠報復,而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歐美業者很難放棄。如果出現歐洲對中國汽車祭出保護主義,顯然那些國安理由派不上用場,就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也會把全球貿易推向另一個方向。到底如何發展,且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