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散佈「疑風論」意欲何為?

2023-08-03 06:00

? 人氣

受杜蘇芮颱風影響,台北市26日下起間歇性陣雨,街道上民眾著雨衣撑傘擋雨勢。(資料照,柯承惠攝)

受杜蘇芮颱風影響,台北市26日下起間歇性陣雨,街道上民眾著雨衣撑傘擋雨勢。(資料照,柯承惠攝)

日前親藍粉專以「杜蘇芮」颱風當下所截取之公開資訊,稱風力發電量暨總佔比「僅0.2%」,嘲諷近日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陳建仁風電相關發言,更有網友在該文下方唱和「菲律賓風力發電機數量比台灣多很多」,雖未有相關數據考證為附,部分媒體仍加以轉載,仗著民眾對該發電形態之所知甚少,以形塑眾人對政府能源政策之不信任,其操作手段,與過往相關意識形態所派生之「疑美論」如出一徹,不妨先稱之為「疑風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抱著「0.2%」數據的「疑風論」,看似狠狠打臉中央「驚死人」,實則自曝無知「笑死人」。若以民眾較能理解的「蓄水」加以類比,便易懂多了。首先,當颱風或豪雨侵襲時,水庫能否進帳滿盈,關鍵在於「雨下在哪裡」,同樣的道理,若颱風過境,風卻沒往風場的方向吹,那就像是「雨沒下在水庫或相關水系」裡一樣可惜,而在盛行西南季風的炎夏,「杜蘇芮」過境反讓西南風進不了台灣,讓中部一帶風場速度與效能偏低,則是不爭事實,同時工程船舶也必須先行靠岸,以避免「出得去」卻無法返航的窘境。論者以此否定風電,說是在嘲笑政府,不如是突顯自己「嘲笑老天爺」的自大與無知。

颱風杜蘇芮來襲,高雄山區持續降雨,27日上午南橫公路梅蘭明隧道旁的河床便道,約有100公尺遭暴漲溪水淹沒。(公路總局甲仙工務段提供)
颱風杜蘇芮來襲,高雄山區持續降雨,27日上午南橫公路梅蘭明隧道旁的河床便道,約有100公尺遭暴漲溪水淹沒。(公路總局甲仙工務段提供)

以本文執筆的31日下午3點來說,風電效能為2.153%,看似不多,但已製造764百萬瓦,就目前台灣整體已商轉風機最大發電量近1000百萬瓦(MW)而言,比例為7成,而以過往經驗或相關數據觀之,通常能有「六到七成」量能,都是在盛行較強勁之東北季風時,也就是「冬季」才能達到,全年平均約40%,這也是全球風機運轉之普遍「產能利用率」,台灣沒有比較好,但也沒有比較差。而能在夏季產生如此超出平均的效益,對台灣能源自主乃至減少碳排都是益事,奈何不敵泛政治化的「潑髒水」行徑。

再者,論者哪個國家不比,偏稱菲律賓風機比台灣多,也不管依據該國最新官方統計,截至去年為止不分離岸或陸域,總量還不及前述台灣1000MW的一半,僅為427MW,卻掠過數字不談,就算偏離事實,也要利用國人對於經濟弱勢國家的刻板印象反差,加深對於「疑風論」的認同。關鍵已不在於這種是非已臻明確的爭辯結論如何,而是在於口出此言的動機究竟為何?

能源如何兼顧「自主」與「安全」,一直是維護國家安全暨區域穩定之首要,台灣2050年若要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也就是60至70%的綠能比例,必須加快相關進程,也才能有如去年綠電比例以些微差距高過核電的成效。最不願看到台灣做到「能源自主」的那股「境外勢力」,當然處心積慮,備妥輿論工具伺機而動。

陸域風機、風力發電、風電、綠電。(柯承惠攝)
風力發電。(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汰換燃煤機組,確保空污改善已成全民共識之際,在有限資源分配下,綠能的對立面就是核能,擁核信徒言之鑿鑿,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綠能,以換取台灣有朝一日能繼續發展不安全、不穩定,廢料處理又極具爭議的核電廠,「境外勢力」當然樂觀其成,順手用以包藏撕裂社會的禍心;「疑風論」就跟「疑美論」一樣,只是他們遂行目的之其中一項武器,且未來絕對會用千奇百怪的話術,使綠能發展之路崎嶇險阻,也將讓政府與業者為了應對而疲於奔命。這不只是單一選舉中「政黨惡鬥」的手段,更是長期降低台灣戰略自主能力的「戰術運用」。

若我們認同台灣應走向「能源自主」,並希望盡一份鞭策力量,應當在乎的,是如何促使用電大戶履行責任,加大綠電使用量能,進而推進包含風電在內,更大幅度的機組建置暨商轉規模。而散佈不實言論,讓國家對此背道而馳、陷於長遠危機,屆時最開心的會是誰?不復多言。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