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球金融市場最受關注的事件,莫過於國際知名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下調美國債務信用評級,由最高的「AAA」降至「AA+」,理由是財政和政治不穩定。有人認為此事天大地大、對美債與金融市場影響深遠,也有人認為只有短暫小波動的影響。何者正確?
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短期影響小或幾乎全無,長期則負面效應持續會打擊到美債市場與美元霸權,原因在問題本質而不是調降評等。
惠譽調降美債評等的理由在美國多項關鍵指標出現持續性惡化,這些關鍵指標包括對華府財政狀況的擔憂、美國治理惡化、政治兩極分化,更且美國的債務水平未來3年仍會呈現不太穩定的態勢,一言以蔽之就是:財政與政治不穩定。而美國財長葉倫則指降級的決定根本「已經過時」,債務上限問題已經解決了。
美債降評等會有什麼影響?依照教科書式的「正統」看法,一個國家(或企業)的債券評等被降級,代表債信變差、違約(即倒債)風險提升,所以市場會要求更高的利率才願意購買。換個角度看,就是其債券價格變低、發債成本提高。美國國債算是全球最重要、深度與廣度最大的債券市場,因此美債被降評等影響非常大,許多持有美債的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各國央行等,都要面臨損失,美國政府也面臨發債成本提升的壓力。
但現實世界是否一定會根據教科書所言反應,則存在相當大的空間與不確定性,而美債降評等則屬可以不按照教科書反應的案例之一,主要原因有2個,一個是美債雖然被降評等,但其實還是屬於「AA+」級的債券,跟原本的「AAA」差距極有限,對許多市場人士而言,甚至根本沒有差別。
再來則是極度現實的原因,美債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既沒有對手、更無替代品,那些滿手現金的保險公司或國家央行,市場大、安全性高的美債還是首選,不會因為降為「AA+」級而捨美債就其它金融工具。
最佳案例其實是12年前美債被降評等的歷史經驗。傳統上在信用評等上是有「3大」並列:標準普爾、穆廸、惠譽;2011年時,同樣是基於債務上限僵局,標準普爾就把美債調降評等。結果呢?雖有短暫波動,但稍微拉長時間看,則其影響幾近零,投資人、各國央行繼續大買美債,這次情況應雷同,更何況「3大」中惠譽是小得多的老三,穆廸仍維持美債的最佳評等。
不過,長期而言則可能會打擊到美債市場與美元霸權,原因也不是降不降評等的問題,從事情的先後與輕重來看,降評等其實已屬於「落後指標」了。美國真正值得關切與注意的問題,是信評公司已點出的:債務累積、政治兩極、社會分裂等問題。
正本清源來看,無論是美債或美元真正的支撐力與後盾,就是美國這個全球霸權,這個霸權可以強大到「逆轉」正常的經濟金融運作,例如,一國發生重大金融風暴時,無一例外是資金外逃、貨幣貶值,但在美國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發生時,卻會出現資金回流、美元升值的怪異現象,原因就是危機發生後,美國即使是金融危機起源國,還是被視為「資金避風港」。
同樣的條件亦適用於美債上;全球投資人、金融公司、各國央行都願意以極低的利率持有美債,理由就是美債被視為幾乎無違約風險的債券,因為其背後有一個超級強權背書、支撐;中國即使與美國關係日益惡化、競爭更白熱化,手上還是有超過八千億美元的美債,原因就是「缺乏替代品」。因此美債不太會受到「區區」一家評等公司降評等的影響。
但如果未來美國債務持續增加,內部的政治與社會紛爭、分裂日益惡化,換句話說,其超強的實力日益下降,則現在這種「無怨無悔、惟美債能買」的想法不再,美債就要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經濟金融法則,再無違逆能力了。這時,才會是美債的危機時刻,現在的降評等,還早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