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為選舉倉促上路,準公托不是失敗就是災難!

2018-09-05 07:30

? 人氣

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準公托上路。圖為賴清德接受《媽媽寶寶》雜誌專訪。(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準公托上路。圖為賴清德接受《媽媽寶寶》雜誌專訪。(行政院提供)

一個立意良善、政府也花大錢的政策,最後卻成為怨聲載道、批評不斷,這種政策確實不會多,賴清德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就是其中顯眼的案例。其實,這次的「準公托」政策,問題已不僅是倉促上路、成功機率而已,如果「準公托」全面成功,所引發的問題與後遺症恐怕更嚴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行政院在7月26日宣布「準公托」新政策,家長若把0到2歲孩子送至與政府簽約的準公共化保母或私托照顧,一般家庭補助每人每月定額新台幣6000元,今年8月起實施。至於2到5歲兒童就讀準公共化幼兒園,教育部將依據不同規模幼兒園的收費標準補助業者,一般家庭每人每月僅負擔新台幣4500元,第三胎以上每月3500元;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則免繳費。今年8月於六都以外縣市辦理,108年8月全國上路。

不過,這項政府德政顯然未得到預期中的好評,反而是業者罵家長也罵,業者甚至串連拒絕簽約成為「準公托」的一環,家長則認為「看得到吃不到」。而政策如此粗糙的倉促上路,更難逃外界「選舉買票」之譏。

這個政策第一個可議之處當然是規劃不周、倉促上路,7月26日宣布,8月起實施,莫說業者的抵制問題,即使業者歡天喜地要加入,政府要與現有超過4千家的幼兒園簽約,豈是短短數日可完成?而簽約者少就影響到「下游」家長的選擇,家長不論基於品質、辦學理念、或是離家較近的地利等因素,想送孩子去的幼兒園,可能根本未簽約成為「準公托」,當然就怨恨是「看得到吃不到」。

時間或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準公托」政策最大的問題與後遺症,其實就在「準公托」這件事上。某個角度而言,這個制度長期而言,是有消滅市場上不同訴求、特色與品質的幼兒園之潛力,讓市場上不加入「準公托」者難以生存,因此大家都不得不加入。但在加入成為「準公托」後,政府標準化的要求與限制,讓所有幼兒園成為毫無特色、齊一的產品。

例如對加入準公托體系的業者訂有收費門檻的限制,以北市為例,保母應收月費不得超過1萬8000-1萬9000元、托嬰中心月費不得超過2萬2000元。稍有經濟學知識,同時了解過去「價格限制」結果者,大概都知道這個類似「價格管制」的結果吧?大部份情況下,最後都是造成供給不足、民眾更要排隊搶購、價格最後反而更易飆高。不論是把托育、幼兒園視為教育或產業的一環,這種結果都不是讓人樂見的吧?

此外,對2到5歲兒童就讀準公共化幼兒園,教育部將依據不同規模幼兒園的收費標準補助業者,一般家庭每人每月僅負擔新台幣4500元,此作法也可能引發其它問題。因為政府要在消費端的家庭,控制在每個月負擔4500元,代表的就是業者端的成本,政府必須有所控制;如給予齊頭式平等的補助,這代表的是消滅產品差異化,甚至業者為了維持有獲利,只能節省成本、降低品質;但如補助這家高那家卻低,問題卻一樣沒少:憑什麼標準?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