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從「民族重建」思考台灣的永續民主

2023-08-24 07:10

? 人氣

CH-47直升機於國歌領唱時吊掛國旗進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CH-47直升機於國歌領唱時吊掛國旗進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民族重建》英文版是2003年刊出,原書名:”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中文版拖了20年,到2023年才由「衛城」完譯。作者是《血色大地》一書的作者,耶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Timothy Snyder. Snyder精研中東歐歷史,其《血色大地》一書深刻描述東歐諸國在廿世紀遭受德國人、俄羅斯人來回幾次的屠殺,慘絕人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Snyder精熟中東歐各國語言,所以能夠爬梳德國、奧地利、烏克蘭、立陶宛、波蘭、白羅斯、俄羅斯等國文獻。又因為他廣泛閱讀文獻,所以作者能完全融入東歐諸國的歷史脈絡。復因為融入歷史、完整掌握當地諸國人民之間的恩怨情仇,所以才能精彩分析1990年後蘇聯解體、東歐諸國逐步重建的過程。

這本書給我非常非常多的啟發,不但幫助我更了解歐洲,也讓我更深一層思考台灣的民主未來。且讓我逐點解說,也順著介紹的脈絡逐點思索。與台灣有關的部分是在1990年之後的「民族重建」,其過程波蘭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也最值得台灣人民思考。讀者如果時間有限,可以直接跳讀第七點。

一、在《血色大地》一書中,Snyder呈現了德國希特勒與俄羅斯史達林在二次大戰前後對中東歐諸國的欺凌與屠殺。讀《血色大地》已經夠難過了,沒想到東歐國家除了受日爾曼、俄羅斯侵凌,自己相近民族之間的傾軋與種族清洗,更是悲慘異常。

二、故事要從十三世紀說起。東歐中世紀時期,有「立陶宛大公國」,領土範圍涵蓋現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白羅斯、烏克蘭、俄羅斯西部一部分。到了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靠聯姻而合併,成立「波立聯邦」。1795年,因為波俄戰爭波蘭戰敗,波立聯邦解體。整個19與20世紀,原本波立聯邦諸國都被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強權侵凌,西邊打贏則被西邊碾壓、東邊勝利則被東邊屠戮,非常淒慘。這些地區的人民飽受摧殘,自然對於早年的「立陶宛大公國」或「波立聯邦」有所緬懷。

三、但是這樣的緬懷,比較多「當年強大而不受欺負」的感慨,卻不足以形成共同對外的抵抗,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波立聯邦」之內也有許多不同的「民族」,例如波蘭人、猶太人、斯拉夫人等。某些地方安定久了,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民族文化、語言,久而久之又視其他人為「異族」。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定義「民族」。如果達爾文演化理論是對的,則所有人類都是十億年前某個單細胞生物的後代;我們要從哪個點切開,才能區分某甲是「立陶宛人」某乙是「烏克蘭人」?中國的隴西李氏據載有胡人血統,幾千年後卻是明顯的漢人;漢湖之間,誰是「異族」?無論如何,廿世紀中葉「波立聯邦」之內,確實有族群分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