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結束4天訪中行程,雖然中美持續處於對抗、緊張、競爭的基本格局,不可能因為一名商務部長的訪問而翻轉、改變,不過在實務運作上,中美之間成立2個工作小組對話,則有可能帶來長期較正面的影響─雖然虛晃一招的可能性也不小。
雷蒙多是繼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後,第4位訪問中國的美國高級官員,原因是在年初「氣球事件」之後,中美關係日益緊張、滑向谷底,6月之後啟動的高層官員訪問,就是為了「負責任的管理中美關係」,但嚴格來講,縱然因高層官員的對話、訪問,避免兩國關係再惡化,不過都缺乏具體成果,這也是雷蒙多訪中行與過去幾次不同之處。
雷蒙多在行前已展現強硬的鷹派作風,強調為了國家安全的各種管制、制裁不會放鬆,「保護國家安全是首要任務,就這樣」,直陳「我不會手下留情」;與中方官員會面要求放寬限制,也直接回應「不會在國安問題上妥協或談判」。
不過,鑑於中美經貿關係的重要與難脫鉤,她也強調不尋求脫鉤,在此強硬的態度與國安前提下,兩國同意就兩國間的經貿往來建立新的溝通管道,其中包括一個新的商務事務工作組和出口管制資訊交流機制。
商務事務工作組目的是針對中國的經商環境,讓美方可反應並保護美商的利益;出口管制資訊交流機制組則是讓各種技術、商品的出口管制訊息透明化、明確化。這就是外界認為本次訪問的重要成果的原因,至少有制度化的對話小組與機制。
當然,這些對話小組與機制能對緩和中美關係起多大效果,仍有待觀察、且是「存乎一心」。如果此對話機制能解決問題、降低爭議、並讓雙方同蒙其利、各取所需,就能持續運作,取得緩和兩國關係的效果。
但如果只是讓兩國多一個吵架、互槓的地方,則難有緩和兩國關係的效果,最後流於型式主義,甚至稍有較嚴重的政治爭端發生,就要被喊停、送入冷宮,就如去年「斐洛西訪台事件」後,許多存在多年的兩國溝通機制,馬上全部被切斷一樣。
因此對雷蒙多的訪中及中美成立2個工作小組強化溝通的評價,能肯定說的頂多是「不是壞事」,但對能否緩和緊張關係,也只能說「期待、希望」─畢竟兩國在地緣政治與經貿上已進入長期競爭甚至對抗的模式,雙方關係又是如此之脆弱時,抱太大的希望顯然是不切實際。
從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至今,中美經貿關係存在著矛盾、相反的2種說法(或現象):一個是中美逐漸脫鉤,例如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占美國進口比重也被加、墨超車,中美合著論文出現28年來首次下降,顯示中美「科研在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