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超思進口巴西雞蛋的質疑,沉默數日後農業部終於對外公布合約,但從外界反應看,似乎不但未釋疑反而有越描越黑之嫌,甚至「升級」到雙方上法院互告的地步。不過,相較過去的「蛋蛋危機」,這回嚴重性又更其過往。
由於國內缺蛋,今年3月起農業部(當時還是農委會)開始從國外專案進口雞蛋,透過農業部委託的貿易商進口雞蛋,同時對價差給予進口蛋補貼,至今已花了5.7億元。日前被民代爆出指高雄一家去年9月成立、資本額只有50萬元、疑為1人公司的「超思公司」,就得到上億元的補貼,質疑其中有弊。
在紛紛擾擾數日後,農業部長陳吉仲召開記者會、公布合約,大致上的說法是說超思唯一進帳的是手續費新台幣0.38億元,但再扣退運900萬元、管銷費才是毛利,反而政府有稅收1.74億元,因此沒有圖利業者;此外,對前立委邱毅質疑油水交給超思、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質疑「謀財害命」,也提出告訴。作為反擊,徐巧芯等也去告陳吉仲圖利。
說「謀財害命」或許未必盡實,但「事有蹊蹺」應是公允,農業部的澄清與辯駁不止說服力不足,甚至反而證實外界的批判與質疑並非無的放矢。
農業部花非常多口舌去證明超思「其實賺得不多」,但對外界質疑與批評最多的部份:為什麼是超思?一家新成立、資本額低、無實績的公司,憑什麼被畜產會(或農業部)選中,能夠去賺這種「easy money」?
某個角度而言,農業部的說明也證實超思的角色確實跟民代批評的雷同:他們批超思如同「Ubereat」代送般,不花一毛錢,就可賺取8%服務費,以「代收轉付」方式付款。稱這種賺錢是賺的是「輕鬆錢」,應無疑義。
從這個角度看,超思賺的3800萬元(或2900萬),並非官方強調的正常(或低)獲利、因此沒有圖利業者,反而是賺得太容易了,幾乎是官方打包票的賺錢,才讓外界認為有內幕甚或弊端。畢竟,大部份勞工窮一輩子的辛勞,都不可能賺到3000萬元吧?當然,如果再看到民代所指、讓外界「不解」的代墊費用與離岸價格1.4億元的差距,超思真正的獲利金額仍有待釐清。
如果再深入談農業部提及的細節部份,也有不少不盡合理的計算與解讀。例如,陳吉仲特別強調超思進帳手續費0.38億,「反而政府有稅收1.74億元」,凸顯與對比「政府似乎賺得更多」,因此又沒有圖利他人。但這是似是而非的解讀,所謂的稅收是來自關稅加營業稅,這是任何人進口與販售商品都要繳納的稅,但有繳稅跟超思案是否有弊完全無關,更不能代表清白。
依官方這種邏輯,只要有繳稅、或整體繳稅金額高於獲利者,都是清白無弊;只要看看國內外那些從企業到公家的弊案、舞弊、作假等案件就知道,繳稅與否跟是否有弊毫無關係,這個邏輯不通,農業部拿此說嘴,真是奇哉怪也。
同樣的邏輯,農業部在算政府貼補這些巴西進口雞蛋的價差時,也是刻意先扣除1.74億元的稅收後計算,因此得到「得到1.55億元,實際上政府為平均每顆雞蛋吸收的價差為1.76元,2元不到」,顯得補貼不是很高。
但實務上補貼金額多少,沒有人是用這種「扣稅後」方式計算─例如某家企業因某因素得到政府的補貼,補貼多少就是多少,沒有人是把補貼金額先扣除該企業繳交的各項稅(營業稅、營所稅等)之後的金額,才視為真正的補貼金額。
從這幾個案例看得出,農業部確實處心積慮、非常努力的降低外界對超思獲利、及補貼多寡的印象,甚至不惜在計算方式上動腦筋、動手腳。為什麼?有必要嗎?至於把賺錢美化為「幫國家處理問題」,就更不知該從何談起了。
先前的「蛋蛋危機」主要在缺蛋、蛋價上漲等引發民怨,民眾看到與感受到的是農業部門的無能;但這回的「蛋蛋危機」引發的社會質疑批判,則是農業部門的「無良無德」,蔡政府不會腐化到真把超思案這種異常案例視為常態案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