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同病相憐,中德生同樣的經濟病!

2023-09-19 06:20

? 人氣

中國與德國經濟都因出口因素受到影響,其衝擊大於其它國家。(資料照片,AP)

中國與德國經濟都因出口因素受到影響,其衝擊大於其它國家。(資料照片,AP)

今年的全球經濟格局中,最讓人好奇與矚目者,大概就是中國、德國這2個原本的經濟強國,都出現經濟走弱的衰頹之勢;德國固然是「歐洲病夫」之名再次上身,中國也是被認為可能染上「日本病」。目前來看,中德大有可能是生同樣的經濟病,連病灶也類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染「日本病」與德國再成歐洲病夫風險

中國今年經濟陷困境,雖然去年底走出疫情的「清零政策」,經濟一度反彈讓外界心生期待,但今年第2季之後就陷入低迷,從出口到投資再到消費都寂寥,房地產處處爆雷、人民幣持續走貶,雖然今年成長率預估仍有5%左右,但這種表現顯然「不符期待」,不少專家甚至開始懷疑、討論中國經濟是否會如日本一樣,陷入「失落的N年」中。

德國經濟同樣不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估,德國今年經濟將衰退0.3%,衰退幅度不算大,但卻是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國家─全球經濟成長3%、G7其它國家全部正成長、歐元區成長0.9%、中國預估可成長5.2%。世紀初德國經濟不振曾被稱為「歐洲病夫」,之後施洛德的改革重振經濟、德國成製造業與出口強國。今日表現,讓專家認為德國再成「歐洲病夫」。

中德經濟同陷泥沼,肇因相當類似─同樣有碰到地緣政治因素衝擊的影響,碰上全球經濟走低又讓出口大幅衰退,衝擊變更大。而且中德兩國又彼此產生「共伴效應」,放大了負面效應。

在不同規模的經濟體中,大部份情況下,小型經濟體想追求經濟成長、更高的所得水準,因為本身規模不夠,都必須靠出口「撑大」經濟、拉高所得,因此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往往偏高,如台灣近年這個數字就落在70%左右,GDP規模比台灣大1倍多的韓國為50%,經濟規模比台灣小的新加坡超過150%、香港180%。

大型經濟體出口比重低 德國例外

但經濟規模大的國家,單是靠本身內部的經濟運轉即可創造相當高的GDP,對出口依賴相對低,出口占GDP比重就低多了,雖然經濟必然都會受出口好壞影響,不過影響程度相對較低。如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出口占GDP比重大概在10%左右、甚至可低到8%,全球第3大經濟體日本,外界多視其為拚命出口、一直創造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存底的出口導向經濟體,但實際上日本出口占GDP比重大概在20%左右,G7中的法國為35%、英國約30%.....。

不過,德國是一個例外,其出口占GDP比重高達55%左右。中國的出口占GDP比重與日本相近,大概在20%左右,但因經濟規模遠比日本大,因此以絕對數看,受出口的影響更大。這次中德同陷經濟低潮,最「醒目」的數字就是出口,曾是製造業出口強國的德國,雖然出口不是大幅衰退,但已呈停滯;中國更慘,出口直接以兩位數的幅度衰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