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會帶來「雷曼時刻」不代表就會「沒事」:房地產一直是中國的支柱產業,創造3分之1的GDP,恆大有3000億美元的龐大債務、號稱世界負債最高的建商,恆大如果倒閉,當然會打擊中國的經濟表現與金融市場,加深加重房地產復甦的壓力。不過,中國房市早已走低,恆大債務雖然高達2.4兆人民幣,但相較量體更大的國有「四大行」、仍在可承受消化之內,例如單是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就超過30兆人民幣。因此恆大就算走到倒閉一途,中國的經濟與金融應可承受吸納其衝擊。
最大衝擊面恐來自社會面,「保交樓」政策其來有自
其實,恆大真正最嚴重的衝擊可能來自「社會面」;根據多家中國媒體估算,恆大留下的「爛尾樓」達到162萬套,涉及600萬業主,許多民眾─工、農、小資、中產等都投入資金,結果全部付諸東流只剩「爛尾樓」,不談資源的浪費,帶來的社會問題當然嚴重。
這也是官方介入的主要考量,不能放任恆大無序倒閉留下上百萬套「爛尾樓」,但要如何保全卻難度高;從數以千億計的未兌付商業票據到大量違約的債券、還有銀行堆積如山的貸款,當然,還有遍布全中國的「爛尾樓」,官方要如何拆除恆大這顆炸彈,難度與複雜度都高。
例如,那些債權人的權益應優先保障、那些又該「打折處理」、那些則該「歸零」,必須同時考慮現實面與道德風險因素。一般而言,股票持有人的權益會「優先考慮」歸零,畢竟公司已是「資不抵債」;債券持有者則多透過債權人協商會議討價還價、打折處理;銀行貸款債權則多半會與「半成品」的建案綁在一起,在北京對恆大事件處理以「保交樓」作爲重點,銀行與購屋業主的損失相對較輕,其它則損失較重甚至可能歸零。
考驗拆除彈能力外,總體經濟面表現影響更大
至於「拆彈」的成敗,除了考驗官方的「技術與耐心」外,更需要大環境的配合。如果總體經濟環境繼續下滑走低,資產價值惡化、購屋者減少,建商的財務情況都會惡化,連現金流都會出問題,莫說恆大這種已出事被看管中的建商,其它未出事的建商都要出問題。而如果總體經濟環境上揚看好,則拆彈難度就會降低。
北京已開始放寬對房市的管制,但同時也需要總體經濟環境的配合,才能成功化解危機。而無論官方拆彈的成敗,恆大已是走入歷史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