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提出「青年生活住宅」政策,準備蓋2萬戶的青年住宅給年輕人,而各地方提出蓋社會住宅的計劃又多達8.6萬戶;但與此同時,可以壓低房價的房地合一稅等政策又猶疑不前。這之間,是存在著相當的風險與矛盾。
在高房價居高不下,同時成為排名第一的民怨之後,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力求在住宅政策上拿出成績。除了已經上路的合宜住宅外,地方政府紛紛規劃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中央又端出號稱要賣成本價的青年生活住宅;正面看,中央與地方政府全力衝刺,要解決住宅問題,值得肯定;反對看,這又是一種「一窩蜂現象」,未來的風險相當高。
回顧過去半世紀的國宅政策,政府找地、蓋屋後以低於市價賣給民眾,抽籤抽中而買到國宅者如中樂透,轉手間獲利數百萬。但政府卻陷入找地、興建、賣屋的無盡循環中,終而無以為繼而讓國宅政策走人歷史。
在記取這個教訓後,現有政策的初步規劃,社會住宅走「只租不賣」,青年生活住宅走「封閉式市場」─即符合條件購買者,未來如要賣出,只能賣給政府。相較不久前中央的合宜住宅,仍採興建、賣屋的老路,新政策、新作法是較值得肯定。
但無可諱言的是,這種只租不賣、只能賣回給政府的住宅,民眾與社會的接受度高低,仍有待觀察,也需要更多時間轉變與養成─畢竟,千年來根深蒂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很可能已深植DNA中,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竟其功。
更何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仍無太多管理這種只租不賣「公宅」的經驗與制度;青年生活住宅只能賣回給政府的規定,在台灣亦乏前例,其計價方式與規則尚待建立。此時大家一窩蜂想要在幾年內蓋出超過10萬戶的公宅,可能出現的就是品質差、管理不良、甚至成為養蚊子的空宅,結果讓政策淪為失敗。
更別提這10萬戶住宅支票是否能夠、要如何兌現,仍大有疑義─從興建地點到經費來源,幾乎都是一個大問號。
矛盾的是:短期即可紓緩高房價造成之社會壓力的政策,政府反而好像不怎麼熱衷。台灣高房價應已走到盡頭,台北市與新北市兩大高房價的「重災區」,平均房價已經出現小跌情況,交易量萎縮更多。
台灣高房價的首要元兇是投機炒房者,助長其聲勢者則是有利炒房的法令制度。如果政府加速房地合一稅制推動,且對短期進出的炒房者課以更重的稅,甚至維持原本的奢侈稅,房價應該很快就可下滑;如果明年台灣能追隨美國啟動升息,這波走了超過10年的房市大多頭就可告「壽終正寢」。一旦房價下跌,回到較多人可負擔的正常價位,高房價問題立刻解決一半。
因此,政府住宅政策真正該作的是:加速推動房地合一稅制,且應提高稅率以引導房價下跌;公宅政策雖然應該持續推動以對整體住宅市場作補充,但要穩紮穩打,別亂畫大餅、甚至只求量不求質,如不能得到市場接受,反而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虛擲國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