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速俄軍防線的崩潰,德國陸軍總指揮魯登道夫將軍用列車將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送回俄國,發起了以建立共產主義政權為目標的「十月革命」。最後臨時政府被推翻,俄羅斯退出一戰,並在列寧領導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等帝俄領土則被列寧割讓給了德軍。
所幸後來美國及時參戰,協助英法打敗了德國,因此這些被德軍佔領的帝俄國土便依據「民族自決」的原則在1918年紛紛獨立。反共的協約國亦出兵俄國,支援反共的白軍抵禦布爾什維克革命,即俄羅斯歷史上的紅白內戰。結果由列寧成立的蘇維埃俄國生命力反而比德意志帝國更頑強,不只擊退白俄和協約國干涉軍,還將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控制權搶了過去。
拿下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後的蘇俄擴大為蘇聯,接著又在1939年與納粹德國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一起瓜分歐洲,佔領波蘭東部邊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芬蘭東部的廣大土地。希特勒對俄國發起進攻後,史達林又利用美英對蘇聯在東線戰場牽制德軍主力的需求,鞏固住蘇聯與德國合作期間所瓜分而來的土地,累積到了冷戰時代與美國爭奪全球霸主地位的實力。
巴爾幹戰線
如同因日軍進攻滿洲而成為二戰起點的中國戰場一樣,外號為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同樣是一戰的起點,因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宣戰導致了俄羅斯帝國對奧匈帝國的宣戰,俄羅斯帝國對奧匈帝國的宣戰又導致德意志帝國對俄國還有法國的宣戰。等到德軍進攻比利時和法國之後,英國又不得不對德國以及奧國宣戰,使戰爭從巴爾幹擴大到了全歐洲,甚至於全世界。
巴爾幹半島的衝突,又始於大斯拉夫主義者和大日耳曼主義者之間的民族之爭,塞爾維亞王國與俄羅斯帝國同為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國家,奧匈帝國則與德意志帝國一樣同為日耳曼人所主導,兩大陣營本來就彼此看不順眼。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平刺殺了視察波士尼亞塞拉耶佛的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導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塞爾維亞得到盟國蒙特內哥羅的支持,接連三次擊退奧匈帝國的攻勢,但是最終卻仍因德軍參戰而導致國土在1915年淪喪。德軍在控制了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土地後,得以經由陸路支援鄂圖曼帝國,使得中東戰場變得更為激烈。不過塞爾維亞軍隊在撤退到希臘以後仍舊持續抵抗德軍,最終撐到了協約國在1918年的勝利而復國。
沒想到復國後的塞爾維亞,盡然吞併了蒙特內哥羅,而且還在協約國支持下強迫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與其合併,成立了由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王國。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還有信奉伊斯蘭教的波士尼亞人打從一開始就彼此不合,更何況塞爾維亞人還主張大斯拉夫主義,克羅埃西亞人則自認更接近日耳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