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筆者有機會在國防部訪問一位海軍官校38年班畢業的退役海軍中將。談到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的時候,這位冷戰時代曾經在海峽第一線保衛台灣的老海軍豪不客氣的表示,蔣中正是所有領袖中最沒有建樹的,比起毛澤東、汪精衛、袁世凱甚至於滿清王朝都還要不如。其實如果仔細翻閱歷史,確實不難發現他的說法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在我們印象中積弱不振的滿清,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但是由沈葆楨所一手拉拔起來的北洋艦隊,卻也一度是世界第八,亞洲第一規模大的海上武力。1911年5月,墨西哥爆發內亂,導致在當地經商的華人遭受攻擊,約300餘人死亡。華人在拉美大多富裕,深恐墨西哥的動亂會擴大為整個中南美洲的排華運動。
三個月後,大清海軍購買自英國的海圻號巡洋艦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港搞敦睦外交,激勵了當地華人的民心,也讓古巴政府表達了絕不歧視華人的立場。原本海圻號還要前往不久前爆發排華暴動的墨西哥訪問,但墨西哥政府似乎懼怕這艘排水量4,300噸軍艦的威力,還沒等海圻號抵達就同意了大清提出的索賠要求。
近年來大陸許多學者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這是清朝政府推行「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奏效,運用海圻號對加勒比海的出訪逼使墨西哥政府就範。可事實上海圻號對墨西哥的訪問只是該艦官兵前往英國出席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V)加冕儀式後,途經八個國家停靠的其中一站,而且最終海圻號也取消了對墨西哥的訪問。
儘管如此,海圻號現身哈瓦那的消息獲得了媒體的廣泛報導,確實可能是導致墨西哥向清朝讓步的政治因素。同樣在大眾眼中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也從1918年起派遣防護巡洋艦海容號、海籌號以及砲艦江亨號、利川號、利綏號、利捷號開往海參崴與廟街,參與協約國干預俄羅斯革命的軍事行動,這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起的海外撤僑行動。
海軍與國府不和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北洋政府的立場雖然是與協約國一起反對布爾什維克革命,但是率領江亨號、利川號、利綏號、利捷號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江亨號艦長陳世英卻同情俄國革命。因為他知道在背後支持白俄將領謝苗諾夫(Andrei S. Semyonov)的日軍才是中國最大的威脅,所以暗中提供艦砲給紅軍用來打擊白軍。
閩系人馬主導的海軍支持蘇俄革命,在立場上已經是與反共抗俄的蔣中正南轅北轍,而他們對待中國國民革命的態度卻更加注定了海軍和國民政府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水火不容。首先閩系海軍的大家長陳紹寬打從一開始就不是革命的同情者,他還在袁世凱宣告稱帝後宣誓效忠中華帝國,並且以海軍司令部副官的鎮壓了肇和號巡洋艦上的革命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