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訟十年,「寄寓海外」十八年的兩蔣日記終於九月返台,國史館並出版第一批蔣介石日記(1948-1954年)。兩蔣日記當年即是由蔣家媳婦蔣方智怡做主「暫存」胡佛研究所,主因是政黨輪替,蔣家對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如何處置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有所疑慮,但總統文物是「國史」而非私人家史,當年蔣家與胡佛研究所以「暫存」而非「捐贈」的方式保存於胡佛檔案館,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兩蔣日記能「回家」。
做為兩蔣日記入藏胡佛檔案館到重要「推手的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表示,台灣一些學者或政治人物對蔣介石歷史定位糾結於二二八,實在過於簡單。事實上,這幾年是中華民國政府南渡在台灣立足的關鍵年代,其中發生了許多事,對台灣日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包括台灣今日的民主進程。
她特別舉1950年的第一屆台中市長選舉為例,當年無黨籍候選人楊基先在第一輪投票領先國民黨候選人,蔣介石一度介入選舉,但竟夜後悔不已,第三天電告吳國楨,讓競選照常進行,「不加干涉」,最後楊基先在第二輪投票以34,441票當選第一屆台中市長。很難想像,73年前,做為威權時代的領導者,能有如此自省與自制;正因為他的放手,讓台灣地方自治走出第一步,也讓更多台籍菁英願意投入地方政治。
排除萬難執行地方自治─讓蔣介石天人交戰的台中市長選舉
1950年的台灣,內外情勢極為困難。內部農工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嚴重、民生凋敝,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對國民黨失去信心,多準備放棄國民黨,而海峽對面的解放軍時時威脅要「解放」台灣。郭岱君感嘆,在如此舉步維艱的時刻,蔣介石竟能決心在台灣推行地方自治,實在大膽。可以想見,黨內多數人反對,認為太早、太快,國民黨會因為這個大膽的決策失掉統治權,蔣身邊極親近的幕僚也提出質疑。可是蔣還是排出萬難,讓台灣選民投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直接選舉的選票。
由於地方自治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前例,蔣介石和他的幕僚沒有任何經驗。穩當、謹慎起見,行政院把選舉分區、分期辦理。首先是1950年7月2日開始台灣省第一屆縣市議會議員的選舉,接著是10月15日開始台灣省第一屆縣市長選舉,全省21縣市分為8期辦理。
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各地選情頗為熱烈,也出現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縣市長選舉最受矚目,尤以1950年12月台中市長選舉最為激烈,難住了蔣介石及黨內高層領導。
當時,台中市長選舉有三位候選人,國民黨候選人是林金標(台中市參議員,副議長,繼續參選並當選第二、三屆台中市長),兩位無黨籍候選人是楊基先、廖朝洲。楊基先是台中世家子弟,叔父是當時台灣省民政廳廳長楊肇嘉,他與林金標競爭激烈。12月26日第一輪投票,三人都沒過半,依法將做第二輪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