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那座沈默的山:《東山流轉》選摘

2023-12-25 05:10

? 人氣

作者以阿公作為繪本主角,開啟一場尋根之旅,圖為示意。(資料照,取自Pixabay)

作者以阿公作為繪本主角,開啟一場尋根之旅,圖為示意。(資料照,取自Pixabay)

這本繪本的主角「陳金富」醫師,是我的「阿公」,1909 年出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記憶中,阿公個性溫和寡言,他一生行醫60 年,救人無數。成長過程中,我遇過的地方鄉親,人人都稱讚他的仁心醫德。小時候的我,看著阿公在診間裡寫病歷表,或手執有燈光的放大鏡讀報,像一座沉默的高山,總是靜靜矗立在那兒。

我常常想像:年輕時的阿公會是什麼樣子?有沒有知心要好的朋友?這些想法讓故事在腦海中轉動,就像在淺山裡蜿蜒的一條山路—一位年輕大客村子弟的人生流轉,帶著淡淡的龍眼花香,就在眼前展開。

也因為寫作要收集資料,我調查了東山區的客家族群,我才發現:「大客村」地名的由來,真的與客家人在此形成的聚落有關,另外在白河有紹安厝、東山有賀老寮(南勢),都是與客家有關的地名。原來,我們就是「客底」的隱性客家人,那麼,為什麼我們家現在卻沒人會講客家話呢?

越是追尋這個答案、越感受到先民渡臺後,面對族群融合、統治者更迭、與環境艱困所鍛鍊出的超凡適應力—身處西拉雅族、福佬人與客家人共同生活的淺山地區,母語就在一代代的生活流轉當中漸漸改變了,變成大多數人做生意、喬事情、婚喪喜慶與爭戰議和當中都能流利使用的語言。

大客村的客家人,是一群在時光流轉中,不斷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的拓荒者,我阿公「金富」也是這樣吧?小時候講臺語、學校教日語,為了攻讀當時最先進的醫學,而學習英語、德語,回到臺灣開業行醫,也順應時勢重新學習華語(國語),這些語言的流轉,在阿公身上,為什麼反而變成沉默寡言的模樣了呢?

答案可能是:他這輩子學習太多語言了,華語可能是最生疏的一種。在推行「我要說國語」文化的兒孫面前,阿公反而較少開口了。

你家裡也有這樣的阿公嗎?不愛開口說話,總是不輕易表露感情……母語是臺灣話,這包含了河洛話、客家話及原住民語,就是不習慣說國語。

沉默的阿公,在他童年時的東山大客村,是什麼模樣呢?這本書裡面寫的「焙灶窯」,其實從很早以前就出現在這片淺山地區,特別是南勢、青山一帶;前面提到的「賀老寮」,就是早期墾居此地的客家人,對於「福佬人」所搭建焙灶寮的稱呼。

在這樣閩客混居的地區,阿公童年時的玩伴,是同一村莊的客底後生,或是同樣被龍眼產業吸引而來的閩南人呢?

寫作這本繪本,就像一場尋根之旅,帶我找到記憶中往東那座沉默的山,也找出了我困惑已久的答案。原來這座山並不沉默,淺山煙蘊之間裡面生氣勃勃:無數的蜜蜂辛勤採蜜、每年立秋之後開始「焙龍眼」,山上各處的焙灶寮燃起了就地取材的龍眼木,甚至幾十天都不會熄!阿公也並不沉默,他的童年裡或許有著阿姆還帶著客家詞彙的輕聲叮嚀,而他沒來得及跟兒孫聊的那些話語,也原原本本的凝聚在祖厝與鄉土之中。

感謝臺南市政府客委會,讓我在寫作這本繪本的過程中,喚醒了我的客家淵源;在東山踏查的一字一步成為難忘的記憶,也感謝途中給我諸多幫助的陳勇輝先生、陳碧宗醫師、黃素貞大姊。在這片龜重溪蜿蜒流過的淺山地區,還有許多客家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蛛絲馬跡,歡迎你也來東山喝咖啡、品嘗龍眼與椪柑,來一場追尋客家先民足跡的小旅行!

20231222-《東山流轉》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東山流轉》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作者陳榕笙,在臺南主持「三日工作室」,從事寫作與教學工作。本文選自《東山流轉》繪本序文(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