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片轟炸」歷史的最後見證人陳光斗中將,已經於2018年10月31日在洛杉磯逝世。不過「紙片轟炸」並非中華民國空軍轟炸機大隊在二戰時唯一的英勇事蹟,只是對尚未進入近代化工業國家之林的中華民國而言,養轟炸機遠比養戰鬥機還要困難。再加上零式戰鬥機出現以後,日本海軍航空隊可直接飛入中國內地攻擊空軍各大飛行基地。
以蘇聯製SB-2為轟炸主力的中華民國空軍,從保存實力的角度出發將這批飛機撤往西北大後方,完全陷入被動的狀態,不可能主動出擊淪陷區。要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在中國戰場成立之後,中華民國空軍才有了以美製轟炸機為主力重建轟炸機部隊的契機。第1轟炸機大隊被納入了第中美空軍混合團的編制下,投入到亞洲大陸戰場的對日作戰任務之中。
可是仔細閱讀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歷史,不難發現大家還是把焦點集中在第3與第5兩支戰鬥機大隊之上,第1轟炸機大隊得到的關注度最少。這主要還是受到航空燃料無法經由駝峰航線大規模運入中國戰場所導致。戰鬥機的燃料消耗量永遠比轟炸機低,這讓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更傾向於以戰鬥機來執行對日作戰任務。
以第14航空軍的規模而論,無論是裝備B-24的第308轟炸機大隊、B-25的第341轟炸機大隊還是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轟炸機大隊,一次任務所能派出最多就是16架次。反觀歐洲戰場的第8航空軍動輒就能調動上百架的B-17或者B-24轟炸機,甚至還在1945年3月2日動員42個轟炸機大隊對柏林執行了一次千機大編隊的空襲行動,這是同時期的中國戰場所難以想像的。
第1轟炸機大隊
可儘管如此,第14航空軍還是在陳納德將軍指揮下努力為中華民國重建包括轟炸機大隊在內的空軍戰力。中華民國空軍下轄三支轟炸機大隊,當中第1轟炸機大隊與第2轟炸機大隊裝備雙引擎的B-25中型轟炸機,第8轟炸機大隊裝備四引擎的B-24重型轟炸機。所有駕駛B-25和B-24的中國飛行員,都被派往美國接受專業的飛行訓練。
B-24是第8航空軍司令杜立德(James H. Doolittle)將軍為中華民國空軍爭取到的重型轟炸機,原來他在1942年4月18日領導16架B-25轟炸機實施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第一次空襲後,曾經迫降於中國戰場並得到國民政府的營救。為了報答這個恩情,杜立德決心協助蔣委員長將中華民國空軍的重轟炸機大隊建立起來。
中華民國將在二戰結束後,與美國共同維護亞太秩序,第8轟炸機大隊將在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從中國戰場後勤補給,還有在美國的國軍機組人員尚需時間完成駕駛B-24M轟炸機的情況來看,美軍沒有辦法在日本投降以前將第8轟炸機大隊投入實戰。因此真正在抗戰末期參戰的,只有第1轟炸機大隊和第2轟炸機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