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陸上演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影集《問蒼茫》,雖然立場與筆者完全不符,甚至可以稱呼為對立,但是論質量卻遠比其他的主旋律片還要好上許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政權為了統戰老一輩的台灣黨政高層而對蔣中正做出的「美化」,在這部影集裡已徹底消失。要論《問蒼茫》的大反派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恢復了「反動軍人」形象的蔣中正莫屬。
過去兩岸緊密交流的時代,大陸方面接觸到台灣方面的史料,多少對蔣中正的評價有些許微調。至少在領導對日抗戰的歷史上,蔣中正領導「正面抗戰」的歷史是不為中共官方所否認的。中共為了與國民黨共同對抗台獨以及分離主義勢力,還創造出所謂「西沙戰事緊」的神話,無中生有的捏造蔣中正協助解放軍海軍奪下西沙群島的謊言。
然而這類宣傳或者謊言吹過了頭,副作用就是在大陸產生了一大堆同情蔣中正,甚至於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國粉」,威脅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正當性。於是習近平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批判,使得蔣中正的歷史地位在大陸又大幅下降,甚至在廣州黃埔軍校原址成立的廣州第六中學,也將蔣中正的名字從有他簽名的「親愛精誠」匾額上挖掉。
在《問蒼茫》裡,蔣中正成為了一個玩股票起家,從國民黨內部左右派矛盾中漁翁得利,掌握了軍權以後就倒向「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商會和幫會向共產黨揮起屠刀的軍人陰謀家。形象不會比《12.12:首爾之春》裡的全斗煥好到哪去,甚至更壞。相信《問蒼茫》裡的蔣中正「反動軍人」形象,在中國大陸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會有任何改變。
反而是過去被兩岸公認為「漢奸」的汪精衛,在《問蒼茫》裡的形象頗為正面,是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政策的擁護者,毛澤東的提拔者以及「國共合作」的信仰者。雖然最終汪精衛也走上了「分共」的道路,但是《問蒼茫》並沒有怪罪汪精衛,而是指控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Manabendra Nath Roy)該付出更大的責任。
國民黨左派領袖
與在抗日戰爭時高喊「和平、反共、建國」的形象不一樣,北伐時代的汪精衛是「聯俄容共」政策的堅定擁護者。他發掘跟提拔了在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擔任秘書的毛澤東,推薦他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並發自內心支持毛澤東的農民運動。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擔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多次為了「聯俄容共」問題與反共的胡漢民還有西山會議派對立。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遇刺後,汪精衛與掌握黃埔軍校的蔣中正結盟將胡漢民與許崇智等黨內元老予以剷除,西山會議派也形同瓦解。然而蔣中正出手幫助汪精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捍衛孫中山的「聯俄容共」,而是要從軍事部長許崇智手中奪取軍權。最終許崇智被驅逐到了上海,蔣中正也順勢當上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