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掌握軍權以後,開始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但是他內心早已經有剷除共產黨與驅逐蘇聯顧問的定間,使他和汪精衛的衝突走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甚至在蔣中正對共產黨槍口相向前的1927年4月5日,汪精衛就與陳獨秀聯合發表《告國共兩黨同志書》,強調武漢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絕對沒有改變「聯俄容共」政策的意圖。
蔣中正有北伐軍的第1軍為主力,汪精衛手下也有第4軍軍長張發奎、第8軍軍長唐生智以及馮玉祥的國民軍支持。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的鄧演達,則出任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誓言率領左派部隊向蔣中正發起「東征」。可見國共雙方最早的衝突,其實是延伸自國民黨內部的衝突,這是台灣過去歷史課本所不提的歷史。
汪精衛雖然掌握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法統,但是卻沒能真正掌握住軍隊,在那個槍桿子出政權的軍閥混戰時代,這一點是十分要命的。他的處境其實與早年依靠西南軍閥掩護的孫中山非常類似,因為無論唐生智、張發奎還是馮玉祥嚴格來講都不是汪精衛的嫡系部隊。這樣的現實,給了蔣中正離間武漢國民革命軍的機會。
為什麼轉向「分共」?
蔣中正靠著英美、財團以及幫會的支持,以鉅額收買武漢國民革命軍將領,煽動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4師師長夏斗寅進攻武漢國民政府。結果具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4師師長兼武昌警備區司令官葉挺,在中共組織的工人糾察隊以及農民講習所動員的農民自衛隊協助下擊退了夏斗寅,此為汪精衛與陳獨秀領導下「國共合作」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問蒼茫》將1927年5月13日武漢保衛戰的勝利,視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典範,是汪精衛和共產黨合作的高峰。因為擊敗夏斗寅之後,又有第35軍第33團的團長許克祥率領湘軍起兵反共,不斷有武漢國民政府的軍隊倒向南京,是汪精衛難以有足夠的號召力堅持「聯俄容共」政策。要想延續與共產黨的合作,唯一的選項就是全面武裝葉挺等共產黨員領導的軍隊。
然而從汪精衛的角度出發,國民革命終究應該是一場以國民黨為主體的革命運動,共產黨和蘇聯只是輔佐的力量。如果全面武裝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甚至是工人糾察隊,乃至於毛澤東的農民自衛隊,最後的結果將導致國民革命為共產黨所劫持。汪精衛明白孫中山先生「共產主義不適合於中國」的主張,自然對共產黨的野心產生了防範。
而壓垮汪精衛對共產黨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據《問蒼茫》的說法是印度裔的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將《五月指示》給汪精衛看。《五月指示》要求武漢國民政府70,000明軍隊中必須要有20,000人是共產黨員,還必須要允許湖南與湖北的50,000名工農組織自己的軍隊。更要命的,是《五月指示》不只要進行激烈的土地改革,同時還要改造中國國民黨的領導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