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獨立戰爭始於一八九五年,領軍者是日後成為現代古巴之父的馬蒂(José Martí)。他說,如果古巴獨立成功,將「成為美國擴張的阻力」,也將因為反對當時美國的種族暴力而成為典範,「古巴革命將是一場世界性的革命。」馬蒂五月中彈身亡,第三度參加獨立戰爭的多明尼加白人戈麥斯(Máximo Gómez)與古巴黑人馬西奧(Antonio Maceo),這次各自率領兩大部隊,由東向西夾擊。追求獨立的行伍勝利在望,美國坐收漁利,假借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爆炸導致二百六十位水兵死亡,於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日對西班牙宣戰,三個月後得勝。同一年底美西和談,華府取得古巴等四個西班牙殖民地;為獨立流血犧牲三年的自由軍(仍由黑白共組,文職的白人多些,戰士則以黑人居多)一無所獲,竟然成為美軍馬前卒!
接著,美國干涉古巴,將美國法律塞入一九○二年的古巴憲法。黑白混血、已從自由軍退役的建築師埃斯特諾茲(E. Estenoz)等人,在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日古巴獨立紀念日揭竿而起(卡斯楚革命勝利後指其是偽獨立,因實質左右古巴的是美國)。埃斯特諾茲提出的階級與黑白問題,引起廣泛回響,最後卻在殖民總督主導,「新聞報導推波助瀾」之下,製造反黑人浪潮,將他們的溫和反抗講成造反,幾個月之內,政府已經殺害三千人,包括埃斯特諾茲。其後,古巴政局無法穩定,美國也主動或「受邀」介入「排難解紛」。後來,改變古巴政治知識人的哈瓦那大學學生領袖梅拉(J. A. Mella)在一九二九年遭總統派人暗殺身亡,民情更為激憤,重要原因是他與同夥認為,實現「公正的古巴」,「需要與美國建立一種……美國不會輕易同意的關係」。作者指出,一九三三年革命、一九四○年進步憲法,以及一九五九年革命的「古巴激進主義潮流」,就此發源。
在本書中,作者生動有序地引領讀者進入古巴歷史,對於古巴進步的群眾前仆後繼、互有傳承的百餘年之努力與犧牲,讀者會夾雜悵然、感動、敬佩與冀望於未來的思慮。對於書中念茲在茲的跨種族合作與尚未全然融合的現象,也會浮現反省的心情──非裔古巴人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很大,他們得到革命後政權的更多保障,更優於美國。比如,古巴黑人壽命在一九八一年比白人少一歲,美國黑人則少白人六點三歲;黑人和白人的高中和大學畢業人數相當;國家是雇主,就業種族歧視減輕等等。但是,古巴仍有不平等隨種族現象而衍生。
革命前夕至二0二0年的古巴
本書第七部以後的篇幅佔全書二分之一,都環繞著卡斯楚(Fidel Castrol)講述。軍人轉總統的巴蒂斯塔(F. Batista)影響古巴二十餘年,他殺害學運領袖埃切維里亞(J.A. Echeverria),以及在都會城市為卡斯楚運籌帷幄的派斯(Frank País)。這兩位反對運動的重要人物殞命,使原本就受歡迎的卡斯楚成為反對派的「象徵和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