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英文怎翻譯?Dragon不利國家形象 中國官媒談論音譯Loong

2024-02-09 17:00

? 人氣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後海的龍年裝飾。(AP)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後海的龍年裝飾。(AP)

繼「農曆新年」一詞逐漸使用民族主義本位的英文翻譯,中國也開始主張這次迎接的「龍」年英文要採取音譯「loong」,從《新華社》到地方的《北京日報》、《上海日報》都在宣傳此看法。不過早在2005年,時任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黃佶就提倡採用「loong」翻譯,連「中國龍」譯法都不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華社》7日發布長達6分鐘的影音報導,指出愈來愈多「龍」採用「loong」音譯的現象,而英國傳教士馬舒曼(Joshua Marshman)1814年出版的《中國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書中,就以「loong」註記「龍」讀音,但仍以英文「dragon」來解釋。

「dragon一詞的確包含2個不同概念」,英國漢學家吳芳思(Frances Wood)告訴《新華社》,「在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 是尊貴的...... 在西方,我們的龍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彭萍稱,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可能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dragon有相似之處,在其遊記中使用dragon一詞。

彭萍表示,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輯《華英字典》,就把龍譯為dragon,而此字典為史上首部中文、英文字典。她強調,語言對思維影響很大,西方人可能會想「中國竟然說自己是dragon的傳人。在他們的印象裡,dragon就是邪惡的象徵」。

「這裡面有一種文化上的扭曲,一種文化上的誤讀」,彭萍直言,少數人可能有一定企圖,藉此破壞中國形象。對於「龍」的翻譯,吳芳思認為,或許可稱「中國龍」(Chinese dragon),而英國《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也收錄「中國龍」一詞。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後海的龍年裝飾。(AP)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後海的龍年裝飾。(AP)

「中國龍」不足以表達形象

彭萍說,《牛津英語詞典》收錄「中國龍」一詞是好現象,「說明中國文化在西方傳播更加廣泛」,只是該詞彙的中心詞仍是dragon,一般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像學者或有意識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所以這個詞仍不足以表達中國龍的形象。她表示,與其在枯樹上插新枝,不如種新樹,即譯為「loong」更佳。

中國《上海日報》8日提到,《牛津英語詞典》原本把「Chinese dragon」列為「dragon」的子條目,後來才改為獨立條目。黃佶直言,這樣的設定來得太晚,且「Chinese dragon」應由「loong」取代,並稱中國和西方的龍截然不同,而西方龍的邪惡形象可能對中國龍與中國有不利影響。

「這是很久才到來的時刻」,黃佶告訴《上海日報》,自己首次提出「loong」譯名時,許多人都反對,「尤其是中國學者」,因他們認為「dragon」已使用已久,難以被取代,「顯然今日的中國,特別是年輕世代,不認為是難事」。他亦稱:「當(loong)這個詞使用數愈多,誰說不會受到英語使用者歡迎?」

黃佶是很早就主張使用「loong」譯名的中國學者,他2005年12月成功註冊「loong.cn」網域,隔年開通網站「龍Loong網」,並稱海外華人名字的「龍」通常譯為「loong」,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不過2006時任中國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曾提議,不要以龍做為中國的象徵。

根據中國網報導,由於中國早期翻譯《聖經》時,用龍的漢語拼音「long」代替「dragon」,導致兩者形象無異,吳友富因而有此想法,且據稱吳友富當時進行政府資助的中國國家新形象研究計畫。中國入口網站「搜狐」2006年12月5日進行民調,逾75000人投票,約92%不同意捨棄龍做為中國的象徵。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間商場外的龍年裝飾。(AP)
2024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間商場外的龍年裝飾。(AP)

捨棄龍當國家象徵引反彈

中國網當時引述英文學者杜偉平(音譯,Du Weiping)說法稱,若不使用龍做為中國的象徵,可能會被貼上民族虛無主義(national nihilism)標籤,「龍已被中國當成國徽數千年...... 如果改變原本中文的龍和中國龍的英文譯名會更合理,loong是個非常好的選項」。

2015年3月,中國陝西籍全國政協委員岳崇在兩會期間,提出《關於糾正龍與dragon翻譯錯誤的提案》。中國翻譯協會同年7月舉行研討會,與會的西安中華龍鳳文化研究院院長龐進當時告訴《人民日報》,多數專家認為把龍英譯為「loong」是可取的。

岳崇在2016、2017年兩會期間都有提出《關於糾正龍與dragon翻譯錯誤的提案》,直指長期誤譯已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一些不懷好意者以此妖魔化中國、中國人,並稱糾正龍與dragon的翻譯錯誤能讓西方人了解兩者差異,「有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樹立和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

2019年,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CICG)前副局長黃友義告訴《環球時報》,其他國家的人只要對中國文化有些了解,就能區分中國和西方的龍不同,「沒必要改成陌生的loong」。《中國日報》(China Daily)評論員朱淵也不認同使用音譯取代原有翻譯。

朱淵說,「dragon」譯名已使用很長時間,若改用另個字,這個字的意思不固定,反而會造成溝通障礙。他認為,詞彙使用的改變應自然發生,而非由人規定,並以《牛津英語詞典》2010年收錄「中國龍」一詞為例,顯示該詞意思自然產生變化。

2023年2月12日,美國紐約曼哈頓華埠慶祝農曆新年的舞龍。(AP)
2023年2月12日,美國紐約曼哈頓華埠慶祝農曆新年的舞龍。(AP)

導正對中國形象認知?

朱淵批評,主張使用音譯的「loong」的人,對語言有扭曲的認識,「把語言看成死的、不會改變」。時任《新華社》國際新聞部專家王平興向《環球時報》表示,龍只是民間符號,把其翻譯和國家未來扯上關係並不合理,「就算翻譯改了,那些對中國不友善的人仍會有其他理由針對中國」。

「翻譯有許多方法,我不能說哪種最好」,朱淵強調,最重要的是在溝通上有良好成果,而在英文中找個相似的對應字,比音譯名來得容易理解。黃友義直言,關於把龍譯為「loong」已討論數年,「我認為持續下去並沒有用。若我們把力氣用在幫助外國人更了解中國文化會更好」。

此外,《上海日報》引述在上海的翻譯專家曾泰元(Hugo T.Y. Tseng)說法指出,《牛津英語詞典》收錄「中國龍」一詞「反映當前語言狀態,即英文世界中已廣泛認知到中國和西方的龍不同」。對於要用loong還是Chinese dragon翻譯中國的龍,曾泰元認為沒差。

另外,中國《北京日報》8日表示,目前對修改「龍」的翻譯尚未達成共識,但中國中央電視台2024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英文名,以及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報導「新春龍舞挑戰賽」,都使用「loong」。《北京日報》說,很多西方人帶著對異域文化居高臨下的審視來看待中國、翻譯中國文化。

《北京日報》強調,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大國實力的重要一環,「翻譯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逐字逐句的硬譯,而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主動表達和重構」,就像「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和「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哪個更適合,這類問題絕非沒事找事,「實則關乎潛移默化的形象認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