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對近代中國轉型,可以有種種梳理,而且在八十年代當為一門顯學,後來漸漸寂滅。我看到最為大氣磅薄、意義深遠的近代思想史論述,便是余英時先生關於「啟蒙心態」化解之後的激進化傾向,其激盪百年,不僅將傳統棄之如敝,也從西方引入邪惡馬克思主義,然而毛澤東大躍進、文革兩項激進實驗失敗後,鄧小平的改革是一次「資本主義大躍進」,帶著極端功利、發展經濟犧牲人文的激進特徵,中國墜入更深的認同危機,思想史到此尚未解釋中國在集權和民族主義形態下的崛起,「藍色狂想」下的「思古恣縱」,憎羨交織的民族集體無意識,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黑暗。
有五千年歷史來源的中國人,忽然發現他們失去定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這竟成了一個問題。
在中國的意義世界裡,本土已經出現沙文主義(大陸)、恐懼回歸(香港)、選擇不再作「中國人」(台灣)等群體認同的傾向以及移民風潮;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可能性,也以軍備競賽和「準冷戰」的態勢無限升級著。
中國作為一個族群的凝聚意義,越來越稀薄了。這在社會心理學上,叫做「認同危機」,『百科全書』裡英文「identity crises」這個辭,通常是指青少年的角色混亂所導致的抵觸情緒、期待和焦慮,一個老大民族居然患了「青少年狂躁症」,這卻是需要靠思想史研究來「診斷」的。
本來,二十世紀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理想發狂、高度激進的世紀,也是徹底離棄傳統的一個世紀,而它的遺產主要是三個主義﹕理想主義、激進主義和全盤反傳統主義,都對中國人的傳統認同極具摧毀力。
八十年代,我為了拍攝一部電視,曾去拜謁幾位二十世紀的中國亡靈,如安徽陳獨秀、胡適的故鄉,湖南毛澤東、劉少奇的家鄉,紹興蔡元培、魯迅的故居。二十世紀的中國,基本上是在他們的陰影下渡過的,他們都同這三個主義有關,雖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甚至是互相對立,但如最激進的毛澤東也會利用傳統,而一貫持溫和態度的胡適也曾是文化上的一個激進主義者。
不過也在二十世紀之內,這三個主義幾乎都走到了盡頭,所以說中國人正在走出二十世紀。一般而言,這三個主義的衰微,顯示了自十九世紀以來主宰中國人的「啟蒙心態」開始被化解,但取代它的將是什麼呢?
八十年代以來,現實主義、保守主義和回歸傳統三種思潮的興起,引起了普遍的爭論。比如,現實主義是作為對「烏托邦」理想的一種否定而出現,講求功效,不惜代價,最典型的莫過于鄧小平在「貓論」,即在「四項基本原則」幌子下進行「資本主義大躍進」,以及在「六四」屠殺後縱容消費文化,雖然都具有否定舊意識形態的傾向,但也帶著極端功利、發展經濟犧牲人文的激進特徵。現實主義思潮在民間的表現,則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興起,也令價值崩解、人性破碎,以及政治參與意識的普遍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