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中海艦」可以保留許多感人的戰地故事
1965年(民國54年)6月21日,由中船公司(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正名政策」,改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實施「新中計畫」,更新艦體鋼板。1976年(民國65年)1月1日,改舷號為697號。1979年(民國68年)10月1日,舷號再改回201號。1992年(民國81年)7月1日,由「海軍第四造船廠(海四廠),註十」實施「中新計畫」,換裝艦上主機、發電機等。2010年(民國99年)2月1日,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第151艦隊(駐地在左營)下轄的「中海艦(201)」在上午在高雄新濱碼頭舉行除役典禮,之後就一直停泊在高雄旗津碼頭,原本金門縣政府希望能將這艘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運輸艦改造成軍艦博物館後在金門新頭料羅灣畔的軍艦博物館園區內展示。但現實的問題是──「中海艦」除役已久,如果真的要將其運往金門,就只能靠其他船隻拖運,再由岸上絞車裝置鋼纜將其拖上灘頭。最麻煩的是除役之後的「中海艦」不但沒有保養且一直浸泡在海水中,要安全送到金門,就必須先花一大筆錢整修船殼才能確保航行途中的安全,這樣會導致成本將比找一艘現役中字號就地除役要高得多。當時有來自海軍內部消息指出,編號LST230的「中邦艦」最有可能接替「中海艦」,成為金門軍艦博物館的實體展覽品(註十一)。而被點名的「中邦艦」在2018年(民國107年)8月23日,即「八二三砲戰」勝利60周年紀念日這天也正式在左營基地光榮除役,宣告走入歷史。
其實早在2015年(民國104年)1月25日,時任金門縣長陳福海還特地登上「中海艦」勘查,當時陳福海表示期待這艘承載戰史的軍艦重返英雄島,讓遊客能再次傾聽它背後許多感人的戰地故事(註十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美國國會通過《512法案(Public law 512)》,準備提供並轉移中華民國271艘各式剩餘的海軍船艦。最後捐贈的船艦約130艘。除了前述的「LST/中字號戰車登陸艦」與「LSM/美字號中型登陸艦」外,還有6艘排水量達1,300噸的護航驅逐艦(DE-destroyer escort)。
中海號戰車登陸艦全長99.9m,舷寬15.24m,滿載排水量3776ton,艦上配備2部柴油主機,巡航速率14.82km/h,武裝包括40mm雙聯裝快砲2座、40mm快砲4座、T75式20mm機砲4座,在我國海軍服役64年,直到2010年才除役,期間歷經39任艦長,總計航行75,126小時,總航程556,728海浬(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