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裡的師生,對下列的兩幅場景一定不會陌生。
在連鎖便利商店裡,我們會碰到許多的年輕店員,他們精神抖擻,彬彬有禮。從一進門「歡迎光臨」的招呼,到各種服務過程中的應對進退,一直到俐落結帳及「謝謝光臨」的道別,他們的表現無不中規中矩,井然有度,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些年輕店員的服務態度和敬業精神。細想之下,我們也得肯定經營連鎖便利商店的公司,在人事訓練和管理上,他們的專業非常到位。
對比之下,假如我們觀察大學裡正在上課的一些教室,會赫然發現另一幅場景。在這些教室裡,同樣類似的年輕人(有的恰好也在便利商店打工),有的專心聽講(這些人大多坐在前幾排),有的在閉目養神(或放空自己),有的在交頭接耳(甚而聊天),有的在進食,有的專注於手機或個人電腦(至於手機或電腦的內容則不得而知),有的在打瞌睡,有的乾脆趴睡在桌上。隨著課堂活動的進行,有些學生姍姍來遲,即便是坐定的學生,當他們想接或想打電話、或突然想到一些事情需要處理,或須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口渴或上洗手間),也會毫不猶豫地步出教室。
以上的場景,並不限於大學部學生的教室,這些場景中的某些現象,也會發生在碩、博班的課堂裡。假如你以為上述場景中的一些學生實在不像樣,我們就要提醒你,也許有比課堂上為數更多的學生根本就沒來上課,假如他們都來的話,教室裡「生不生」的樣態就會更多。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場景,我們可以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在職場打工時,可以表現出合乎職場要求的種種作為,同樣的一批人,在大學教室裡卻往往沒有辦法很稱職地表現出一個學生應該有的作為?針對這個問題,一個很直覺的反應是:連鎖便利商店的工作是員工自己心甘情願承接的,而且經營團隊有各種方法來約束員工,讓他們不得不展現出盡責的行為;相較之下,許多大學生的選課是被迫的,且許多大學及大學教師無能也無力來約束他們的學生表現得像學生。
假如我們追問:為什麼有些大學或大學教師無法讓他們的學生表現出學生應有的行為?從學生端來看,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有:許多學生上大學只是求文憑,他們學習的動機不強,在他們求學的過程中,枯燥的課室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件苦差事,要他們在那麼多的課堂中樂於學習或專心學習,實在是為難了他們;有許多學生需要半工半讀,不管是工或讀,都不輕鬆,在「賺錢比養成學力更重要」的認定下,既然在職場上不能馬虎,就只能在課業上放鬆自己;大學為學生開的課不符他們的需要,學生不覺得有用,所以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