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大學不像大學之後的「師不師,生不生」─大學的倫理問題

2024-03-18 05:50

? 人氣

從教師端和大學端來看,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就會有:教師的學術或教學專業不足,不足以引發學習的動機,也無能引領學生進行有系統的學習;教師不善於班級經營和管理,無法有效導正學生逾矩的行為;學生對任課教室的教學意見反映,會威脅到教師的飯碗,所以任課教師不願意採取糾正學生的作為,以免得罪學生;由於大學的招生困難,大學經營團隊明示或暗示大學教師,儘量不要讓學生不開心(遑論「當」學生),以免學生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務實的大學教師就不會對學生採取規訓的手段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諸多無力也無能讓學生中規中矩的原因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大學(如某些非一線的大學)或大學中的某些系、所、學程是「買方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由於居於買方的學生占了優勢,所以學生的姿態會比較高,比較能向居於賣方的大學或大學教師喊價,比較能做自己,也能有任性的作為。若大學(如一線的研究型大學,或受業界肯定的大學)或大學中的某些某些系、所、學程是「賣方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居於賣方的大學教師或大學,就對學生有比較強的約束力,居於買方的學生就不敢造次,也就比較會有規矩。

如此看來,要讓學生表現得像學生,要努力的還是大學經營團隊及大學教師。假如大學經營團隊無力解決招生問題,假如大學教師無法讓學生覺得他們修的課非常有用或非常有趣,那就會讓大學或大學教師上的課變成「買方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學或其中的某些系所和某些教師,就無力也無能對學生做最基本的要求和品質管制,不管他們採取什麼樣的作為,都很難讓學生心甘情願地達成最低的要求。處在如此窘境的大學或大學教師,對於「生不生」的景況就只能逆來順受,不敢輕易地批其逆鱗。如此的大學經營團隊就只求大學能繼續經營下去,不用管他什麼大學的理念或大學的脊梁;處在如此情境當中的大學教師,如果不能另謀他途,為了養家活口,也只得縱容、甚而取悅學生,也不用管什麼知識人的責任與尊嚴了。

在大學不像大學的情況下,「師不師,生不生」就理所當然了。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