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現代經濟中,分工合作越來越精細化,研發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大。很多大型的科研項目需要整合全社會的重大資源,這時候,民營企業力有不逮,需要國家行政力量的介入。比如現在美國封鎖中國企業獲得先進芯片的能力,國家就需要整合全社會的科技力量去打破這種卡脖子現象。很顯然單靠華為一家已經無法應對。
這種介入理所應當,不光是在中國,在美國歐洲這些市場經濟先進經濟體內,政府介入也早已有之並且越來越頻繁出現。歐洲空中客車項目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實際上美國現在頻頻利用國家安全理由設置政策傾斜,抑制中國企業,扶持本土企業,也是一種表現形式。但是行政力量調動巨大資源的優勢,並不能取代反而應該結合民營企業對市場需求反應敏銳的優勢。兩者結合的好,事半功倍;兩者互相排斥,事倍功半。這方面或許中國還需要向美歐等先進經濟體繼續學習。
所以,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在中國經濟面對越來越多的外部壓力的今天,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到了挑戰別人的現有優勢,並且觸摸到了全球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時候,民營企業的出路更加需要和整體社會的科技創新需求結合起來。正如宗慶後老先生曾經說過的:「我們富起來了以後不要跑掉,而是要留下來帶動全社會的富裕」。
最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不少國進民退的案例。
有一些民營企業實際上主業做的不錯,但是成功了就跨行業去涉及金融這類現在行政當局認為的穩定經濟環境的要害部門。也許若干年後這樣的跨行業擴張並沒有錯,但是短期看,並不是行政力量鼓勵的方向,那就得不到國家的支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掣肘。
還有一些民營房地產企業利用金融市場不恰當地放大資金槓桿,從而試圖迅速制造個人財富,實際上是把可能的市場風險轉嫁給了金融系統也就是全社會老百姓。而他們一旦成功,就會轉移資產,把獲得利潤潤出了國。對中國經濟的負外部性很大。
最後還有一些民營經濟就是做的普通產業,但卻披了一層高科技外衣,在金融市場上坑蒙拐騙,呼風喚雨,最後還是把騙到手的錢揮霍浪費或者轉移出國。這樣的民營企業和吃拿卡要的貪官污吏其實沒有什麼兩樣,都是損害了全社會的利益去滿足其個人資產的膨脹。當然更加不應該是民營企業的主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者為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