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禮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布了當選以來,最大規模、最徹底的國民黨改革方案。這波改革涵蓋中央黨部和智庫,有組織也有人事,由於範圍廣、影響深,故黨內外的討論度都非常高,筆者經過一個多禮拜的觀察和分析,認為這波改革必須給以正面評價。
朱提出的改革,年輕化、內造化、輕量化,筆者認為儘管有沒溝通的老毛病,但整體來看,仍符合社會期待,以及國民黨當下的情勢。筆者之前就常分析朱的領導風格,他能精算所以他能像手術刀一樣執行,提名或改革都是如此,但中間的陣痛和反彈,就是他必須自己承擔的果。
時機點來看,選後有不少藍營學者清談改革,也有不少支持者高聲疾呼,朱順理成章提出改革,收回應支持者之效。水到渠成處,則是朱上任以來所累積的青年、專家、戰將終於齊全,2022透過青年初選民調加權培養了一批,2024則透過不分區名單、地方激戰區的全力輔選,國民黨立院黨團在各世代和重要國政議題,都有了脫胎換骨的升級。
任何改革的核心都是人事,有合適的人、才能有組織的調整。過往國民黨不缺合適的人,但合適的人如果不在合適的位子,就會造成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只有改革的軀殼,沒有改革的實績。同時,量變也才會帶來質變,國民黨不是民進黨的派系政治結構,因此改革的推行不能依循派系間或派系內的制度談判或調整,只能在同樣有改革想法的人夠多的狀況下,才能順利推行。
綜上,我們能看到國民黨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及,或部分人士說毫無預兆、毫無溝通。朱這波改革,是一個從黨中央、地方政府和議會、立院黨團,透過提名制度和選舉磨練、培養、累積人才,最後順應2024年大選後的態勢,順勢推出的全面性改革。
而從務實面出發,國民黨即將邁入第三個任期的在野,和黨產被全面追殺,這代表黨務層面兩年半來的財務困境無改善的可能,因此透過內造化和輕量化,讓黨部、智庫、黨團像「機動性戰鬥部隊」的結合,就是最好的解方。
過去的國民黨放不下很多包袱,在野後,很多人的心態都是民進黨很快會自掘墳墓,自己不太需要調整。情理法在藍營,永遠是情的成分最高,理跟法深埋地底。黃復興黨部夠忠誠,體系夠大,各級幹部不乏優秀人才,但意識形態色彩過重,吸引不到青壯世代退伍軍官士官成為最大的問題。
從永續經營的角度出發,加上國民黨形象確實需要調整,黃復興融入一般黨部、有才能的幹部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只可為黨的發展做出貢獻,也可稱為另類的內造化。所以我非常佩服黃復興的季麟連上將,黃復興融入一般黨部的過程處處是挑戰,加上內部的壓力,他完全一肩扛起,不愧是海軍陸戰隊出身,風骨讓人敬佩。
再看到年輕化。國民黨連續三場全國性選舉失利後,自然必須有更明確的實際作為。朱此時成立「KMT Studio」,將革實院之下的青年團與組織發展委員會之下的青年部整合,並由熟悉社群媒體「WEB2.0」和區塊鏈「WEB3.0」的葛如鈞出任,其戰略思維非常清晰,也非常切合未來發展。
國民黨要有青年支持,就必須齊頭趕上社群媒體的應用,和提早布局WEB3.0,讓青年開始熟悉透過網路看到、聽到、認識國民黨,青年支持度就有機會提升。葛如鈞是後者的專家、前者的實踐者,如果能和藍營最年輕的立院黨團有緊密的結合,四年後絕對有一拚的可能。
朱立倫的改革,一出手就對準歷任主席只敢想、不敢動的黨部組織調整和智庫,筆者認為從絕大多數國民黨立委的反應就能略知一二,部分反彈就是對內交代。朱凸顯出改革者的形象,但當然接下來更關鍵的是改革的成效,方向對、能不能收到效果,就是最大的關鍵。
*作者為曾任教國外大學,長期在海外評論臺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