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外族治下讀書人不再一枝獨秀:《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選摘(2)

2024-04-02 05:10

? 人氣

蒙元政府根據職業與族群,以戶為單位將全國百姓編入各種「戶計」之中,而全國戶計就被統稱為「諸色戶計」。(攝於1913年/搜狐歷史)

蒙元政府根據職業與族群,以戶為單位將全國百姓編入各種「戶計」之中,而全國戶計就被統稱為「諸色戶計」。(攝於1913年/搜狐歷史)

真正全面影響國內百姓日常生活的蒙元人群管理措施,應該是戶計制度,這是一套蒙元政府為了全面管理國內的人力、物力而建立的制度。制度中,蒙元政府根據職業與族群,以戶為單位將全國百姓編入各種「戶計」之中,而全國戶計就被統稱為「諸色戶計」。「諸色」亦即「各類」,「計」應指「計簿」,即官方記錄戶口、賦役、收支等事的文冊。編入各種戶計後,百姓必須世代承襲,不得自行改易,亦要承擔國家指派的義務,或是納糧繳稅,或是出人辦事。國家對於諸色戶計的遷徙、分家、婚姻等活動都有嚴格控管,也可因應朝廷的需求,重新簽補、放還、變更其中人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戶計制度

戶計制度對於全國百姓全面而且嚴格的控制,在千戶制度中已見端倪,因此戶計制度是種蒙古統治策略的延伸發展。對於草原,千戶制度打破了傳統的部落連結,是個新時代的制度,或許可以解釋是種進步的做法;但對中國,唐宋變革以後的百姓生活早已自由,職業選擇不受限制,社會流動相對頻繁,戶計制度遂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逆退的效果。

戶計制度最初在漢地的實施,可以溯自西元一二三五年的「乙未刮戶」。當時蒙古甫平定金朝,隨即便對金朝舊境進行大規模的戶口調查。此次調查的動機是為了清理出蒙古貴族與漢地將領所藏匿的百姓,讓這些百姓成為國家的編民。目前已經不太清楚這次調查的具體內容與後續的處理,但從日後類似的調查推測,這次的調查應該也會順便登錄財產資料,並分別設定百姓應盡的國家義務。而後,蒙元又在一二五二年(窩闊台二年)、一二七○年(至元七年)、一二八九年(至元二十六年)有過三次的調查,這些調查都是以收刮人戶作為主要目標,但是編納戶計的做法也是越來越常見。戶口調查以外的時期,蒙元朝廷也會根據需求陸續編納各類戶計、建置管理辦法,戶計制度就在這段過程中日益成熟。

元代戶計的種類繁多,估計可能不下百種。戶計是以承擔政府的義務內容,也就是以職業的類型作為主要的分類標準,另外也會結合族群身分、社會地位等其他的劃分辦法。在各式標準下,元代可有幾種類型的戶計。第一種是以職業為別的戶計。其中又有兩種類型,一是分布地方與職業類型較為普遍的戶計,像是軍戶、匠戶、站戶、醫戶、鹽戶等;二是僅在特定地方或較為專業的戶計,像是專產糯米的糯米戶、專種葡萄的葡萄戶、專做脂粉的脂粉戶、分布在廣東沿海的採珠戶(又稱蜑戶)、分布於福建沿海的鯊魚皮戶等。

這些職業戶計,家中每代都需出人出力承擔政府規定的特定任務與勞役,像是軍戶需要出丁從軍,匠戶需要保養維修各種官府所需的器物或建設。站戶則是負責各地站赤,也就是驛站的相關業務,其工作包括迎送往來的官府人員、維護運輸用具等。站赤可分水站與陸站兩種,在維護運輸工具的部分,水站站戶就要保養船隻,陸站站戶就要負責飼養馬、驢、牛、駱駝等牲畜。由於常有貴族官員濫用站赤服務,許多站戶也常因此無法支應維護費用而破產。曾有元人指出,所有的戶計中,站戶的負擔最為沉重。相對而言,由於蒙古重視軍人與工匠,對他們照顧有加,軍戶與匠戶的負擔就比較輕鬆。至於沒被劃入特定戶計的百姓,他們被全部編為「民戶」。民戶多為務農,也有城市居民與其他職業的從事者,是人數最多的戶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