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專文: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在世顏體第一之《祭姪文稿》

2024-04-05 06:20

? 人氣

圖為顏真卿的行書《祭姪文稿》。(取自維基百科)

圖為顏真卿的行書《祭姪文稿》。(取自維基百科)

藉著臺北故宮院藏的兩件國寶,我們走進大唐,感受時代的氛圍。那帶著冶艷卻寂寞的《宮樂圖》,青綠金碧卻叫人悔青了腸子,寧可是夢的《明皇幸蜀圖》,入宮、出宮,無一不是大唐盛世。而此處,我想收藏入您多寶格中的文物,從裡而外都透著強大的哀傷,然而,這強大的哀傷,卻撐起了大唐的價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您仍記得前文問您的問題麼?想起大唐,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讀中國文學史時,對於唐朝,第一深刻如烙印一般的是唐詩:初唐四傑,一入壯闊的邊塞詩,兼以隱逸的田園山水詩,乃至晚唐宮體詩,這初、盛、中、晚的起伏,似同兒童用一筆、一條線率性畫出山的形狀。開筆已經氣象不凡,是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而後高音一個拔起,山形狀闊,完全是巨碑的氣勢。然此氣勢於安史之亂後,唐詩一入寫實,新樂府「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韓愈、柳宗元,不論詩或文,我們可以感受到汩汩而流的真氣竄動著。這構成巨碑山體的大唐氣象,難道只是皇帝雄才大略,四方征戰,開疆闢土達成的嗎?只要將此大唐國寶放到您的面前,說說他的故事,您便知曉所謂大唐氣象,或這壯闊的山體,其實是由許許多多剛強堅毅的岩石巨擘構成,是無數的文人、知識分子所集結而成的大唐思維,所扛起的啊。

顏真卿,我們初初學習書法、練字,有許多人是從臨摹顏真卿、柳公權開始。他倆,一個剛毅豐碩,一個秀骨臨風;再加上初唐的歐陽詢,元代的趙孟頫,同為楷書四大家。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又被盛讚為,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書」。無論書體與成就,顏真卿皆為中國書法史上響噹噹、卓然有成的大家。然而,這份《祭姪文稿》卻點亮一個為我們所忽略,被掩蓋於書法大名之下,他貞烈血性的知識分子風骨。

行書《祭侄文稿》。(取自維基百科)
行書《祭姪文稿》。(取自維基百科)

公元七○九年,顏真卿出生在山東臨沂。三歲喪父,家貧,由母親撫養長大。一如中國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的典型歷程,幼年的他,不忍添加母親負擔,史書上記有,他「貧乏紙筆,以黃土掃墻,習學書字」,意即將黃土和泥,塗抹於牆上習字寫字。如此少年,二十五歲便以進士及第,後來一路官至刑部尚書,受封魯公,因此,有顏魯公之稱。我們熟知的,大唐是詩歌的時代,然而,我們卻常常忽略,大唐盛世亦是書法勃發的時代。杜萌若在《當書法穿越唐朝》論:「唐書之勝,勝在氣象,大師多,名作多,真草篆隸行,每種書體都有頂級專家和頂級經典。」大唐接續魏晉書法成就,於楷、草、行書並出的基礎上,甚至能出現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量齊觀的書法大家,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虞世南、褚遂良,這是極其不易的事。尤其唐人尚法,連書法也有其規矩度式;楷書一體,中正平和又落落大度,正像大唐氣象。顏真卿的書法就出現在大唐的氣象裡。他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褚遂良字字玉潤,溫雅大方;張旭卻變化萬千,自在如遊雲。五十歲之後的顏真卿累積開創出端莊雄偉、遒勁有力的一家之體。我每每覺得這是品德與人格特質豢養出來的書體,老話說:字如其人。習書練字,必定言道:「見字如面」,或「書為心畫」,正是如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