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金融經濟報》以「美國的恐華症」為題,刊發由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奇(Stephen S. Roach) 撰寫的客座評論。作者認為,從中國產通信設備、電動車到起重機,如今美國社會各界可謂是「逢中必反」,不禁讓人回想起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自50年代早期圍剿共產主義者之後,美國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妖魔化某個外國勢力。當年由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和眾議院非美國化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在國會聯合發動攻勢,以保護美國人免受蘇聯影響力以及蘇聯間諜侵害為由,大肆圍捕所謂的共產主義同情者。如今,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牽頭對中國發起了一系列尚缺證據的指控。就算蓋拉格四月份就要從國會離職,現在所有主張與中國進行任何對話的人也都已經被蒙在了一片巨大的陰影中。」
作者注意到,美國很多針對中國的指責都是以國家安全為由,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根據中國愈發咄咄逼人的姿態而做出的動機推測。「美國長期以來一直不能容忍構成競爭的意識型態或者不同的政治制度。『美國例外論』的主張似乎正在迫使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人。當年冷戰時期如此,當今亦如是。」
「誇大對中國的恐懼很容易掩蓋許多美國自身的問題。雙邊貿易逆差固然可能反映了某些國家的不公正貿易手段,比如現在的中國或者三十多年前的日本。但是廣泛的多邊貿易逆差則更有可能源於美國長期的財政赤字,後者導致了國內儲蓄率不足。」
「同樣地,技術方面的威脅也不僅僅是中國掠奪美國知識產權的結果,而也是美國對科研投入不足、理工科教育不佳的體現。然而,美國政界卻沒有好好照照鏡子審視自身,而是採用了歸罪於中國的政治權宜之計。」
「這種不斷自我強化的恐華情緒讓恐懼演變成了現實,與中國無意間發生衝突的風險也隨之上升。如果美國讓這種恐懼主宰了行為,就很可能誘發美國本想遏阻的結果。」
作者最後指出,作為國際社會迄今的領導者,美國政界必須避免採取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而是更像一個成年人那樣去思考。「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任時就曾指出過這種病症的危險性。他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鑑於當今癲狂的恐華症,我們最好牢記這句話。」
不久前,《法蘭克福匯報》曾經刊評指出,中國產電動車固然性能出色、價格親民,但若想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還必須在市場營銷方面抓緊「補課」。現在,有德國汽車業「教父」之稱的產業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也在德國《商報》以「中國汽車廠商的做法太過老套」為題,撰文支持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