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頁岩油、風光電動車,能源與地緣政治

2024-04-03 06:20

? 人氣

中國大推風光電動車離不開地緣政治考量。圖為日前中國小米發表首款電動車SU7。(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國大推風光電動車離不開地緣政治考量。圖為日前中國小米發表首款電動車SU7。(資料照片,美聯社)

歐美頗有聯手打壓、對抗中國的風光電、電動車等新能源產品、產業崛起之勢,原因不僅關乎各國內部的產業、經濟、就業而已,更重要的是關乎地緣政治角力,這也算是延續數百年的能源與地緣政治綿密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歐美對中國新能源與電動車出手

去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主因就是拜中國新能源車之賜;今年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股價下跌3成左右,除了電動車市場碰上逆風外,中國比亞廸超越特斯拉也是原因,歐美紛紛對中國電動車築起高關稅或祭出補貼調查等貿易壁壘。

與此同時,歐美也要對中國的光電等新能源產品出手,數日前美國財長葉倫才警告中國「別在乾淨能源領域搞傾銷」,並敦促中國官員「採取必要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外界預料這次葉倫訪中就會把此議題納入,而先前歐盟高層訪中也同樣提出類似議題。

這回中美歐圍繞著風光電動車等新能源領域展開的角力,既有產業、經濟因素,更有地緣政治因素,這2項因素就解釋了為什麼北京拚死拚活的大手筆投資新能源領域。

「麻六甲困境」,美國可輕易斬斷中國能源命脈

中國在1993年之前石油是能自給自足,隨著經濟產業發展用量大增、進口量也直線上升、且以來自中東居多,這就帶來一個嚴重的國安問題:中國有7成能源要經過麻六甲海峽進口,這就是2003年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提出的「麻六甲困境」。而制海權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上,美國可輕易斬斷中國的能源通路。中國為了脫離(或至少減輕)此困境與影響,努力20年仍難有成。

這個努力在軍事外交上,就是所謂的「印度洋珍珠鏈」(指中國在印度洋友好國家上的港口與軍事基地佈局),還有與俄羅斯及中亞能源國家之間建立的油氣管。在內部的努力則是分散風險、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一個是核電,中國已有55座核電機組運作中,在建機組23座居全球之冠。另一個就是大規模增建風光電,中國已連續超過10年、每年增加的風光電量居全球第一。

至於電池、電動車也是政策鼓勵支持,汽車產業的上下游關聯效果強大,歐美先進國家中汽車產業都是就業多、產值高的核心產業;除了看好電動車產業的未來、中國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外,也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中國去年各種新車銷售量達3000萬輛,新能源車占比在3成左右;官方對廠商與購買者都有政策鼓勵。

源遠流長的能源與地緣政治互動

在美國身上同樣可看看到能源與地緣政治的相互影響。二戰後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涉入越來越深,原因當然是為了能源,因為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70年代石油危機後,尼克森及其繼任者卡特念茲在茲的就是「實現能源自主」,能回到二戰前的「石油出口國」身份。這個願望在40多年後實現,美國頁岩油氣技術的出現與開採,讓美國搖身變為能源出口國,這對歐洲的天然氣與中東的石油地緣政治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