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個多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再一次進行談話,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同一週,美國財長葉倫造訪中國,與中方共商經濟議題上的分歧。
就在前一週,北京舉行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迎來許多外國商界領袖。習近平也在論壇之後與美商領袖的會談上提到,「不同分歧永遠會存在」,並鼓勵中美之間「求大同,存小異」。
這一系列交流,釋放出美中關係好轉的訊號,但外商並沒有完全恢復信心。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兼中國商務和經濟董事項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是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學界代表之一,他返美後接受了DW訪問。以下是在不影響原意跟脈絡下,經編輯整理後的節錄專訪。
DW:從去年11月拜登與習近平在舊金山會晤,到現在兩人通話,美中關係有任何改善嗎?
甘思德:我認為衡量兩國關係變化的適當起點,至少應追溯到2022年秋天,當時雙方初步啟動互相溝通的進程,並期盼重新建立定期的互動。這個過程本應促成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2023年2月訪華,但訪問因氣球事件延宕。隨後,很多人對台灣海峽可能開戰產生極大憂慮。我認為那是兩國關係真正的低谷。
如果我們把當時與今天相比,整體而言兩國關係有重大進展。我們有一系列內閣級的訪問,去年11月兩國總統在舊金山再次會晤,且雙方成立了至少10幾個工作組,討論各種議題,包含兩邊軍方溝通、商業議題、解決芬太尼問題等,其中多數工作組已開始舉行會議。其實這週就有2個工作組在開會,一個在華盛頓,一個在北京。
我認為,我們到達一種我稱之為「沒有衝突的競爭關係」。它仍然充滿緊張,但是更穩定,沒有那麼容易發生突然的災難。跟1年前相比,雙方關係更好了。
不過,現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中美在許多不同領域競爭,接下來還會繼續有新的緊張局勢,例如美國指責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過剩產能,中國不滿美國對半導體、TikTok等產品的限制,還有南海問題。這些惱人的問題與挑戰是兩國關係的特點,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解決,但這不代表兩國之間,包含領導人之間,不應該互相對話。
DW:美國財長葉倫本週前往中國,美方也表示她會跟中國討論產能過剩。您認為中國會怎麼因應這個問題?
甘思德:我認為首先要嘗試實際分析、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自去年秋天起,先是歐盟,然後是其他國家,都在批評產能過剩問題,而這通常反映在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上。當你有大量的既定產能,卻只利用其中一部分,這表示你在生產上投資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