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感動歐洲人 瑞士導演、台灣演員想談這些事

2024-04-18 09:00

? 人氣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導演和演員與觀眾座談。(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導演和演員與觀眾座談。(簡恒宇攝)

「斷交」或許是提及我國外交時,最常,甚至是最先浮現的關鍵字,但我國何嘗不想增加「大使館」數量?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藉由設立「大使館」的目標,呈現我國內部存在的不同聲音。該劇導演凱吉提到,在同溫層很厚的時代,該劇展現在公開場合表達、聆聽不同看法,這點讓部分歐洲觀眾相當感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不是個大使館》(This is not an Embassy)由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與我國國家兩廳院合作編導製作,以「紀錄劇場」(Dokumentartheater)形式演出。紀錄劇場是用既存文獻來討論真實事件,而里米尼紀錄劇團的特色是徵選素人演出內容。

該劇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巡迴演出15場後,4月12至14日首度在台灣演出。凱吉(Stefan Kaegi)接受《風傳媒》訪問時表示,台灣歷史是該劇想傳遞的主要內容,不過在台灣演出,除了大部分台詞從英文譯為中文,有些橋段也修改。事實上,該劇在不同歐洲國家演出時,都會加入與當地有關聯的議題。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我國退休大使吳建國。(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我國退休大使吳建國。(簡恒宇攝)

曾任我國駐貝里斯大使、駐紐西蘭代表的吳建國告訴《風傳媒》,自己希望透過該劇傳達「異中求同」的訊息,因此「建立怎樣的道路來和平相處」至關重要。他表明,劇中的禱告橋段,也是在祈求和平相處,強調台灣內部不要自己製造分裂與仇恨。

吳建國直言,不應在社群上用隱藏身分發表尖銳言論,而要多了解國際社會的殘酷和現實,「零邦交問題很大,(我國)國際法身分會喪失」。他提到,「基於共同歷史、文化、語言、族群,兩岸有必要為了意識形態打仗嗎?」相信仍有和平之路可走,「一方面備戰,但也要避戰,因同等重要」。

傳遞台灣歷史、內部不同聲音

參與演出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稱,希望台灣人看完該劇後,可成為對外大使,與更多外國人講故事,以此介紹台灣,「讓大家再點燃對台灣的使命感」。她亦稱,舞台上開設「大使館」看起來是這麼容易的事,現實中卻是如此困難,「也許就是這樣的荒謬性讓歐洲觀眾思考,為何台灣不行?」

另外,該劇在不同國家演出時,都會放入該國與兩岸關係的議題,對此凱吉說,巡演期間形同是對當地的研究旅程,即了解當地和兩岸的關係。他指出,在德國表演時,台上放置的是德國國旗,而非瑞士國旗,並談論德國人較有感的東西德議題。

問及所收到對該劇的評論看法,凱吉表示,許多評語不是直接跟他說,但在歐洲與觀眾交流時,有聽到一些回饋,「我和很多人交談民主,他們說,我們正處在不想聽不同意見的時代」。他告訴《風傳媒》:「像是德國有些人,對於不同看法的人竟然可以同台而相當感動」。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籍導演凱吉。(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籍導演凱吉。(簡恒宇攝)

凱吉提到,部分德國、瑞士的亞洲觀眾發現,當地人平常不知道台灣在哪,看過劇後對這個遙遠之地的多層歷史感到興趣,因此對這點感動。吳建國也說,該劇在德國演出時相當受歡迎,且在德國的國人聽到國歌時,也跟著站起來唱。問到是否為劇練唱,他笑著答道:「沒有。」

凱吉稱,有看到來自中國的觀眾,認為這對他們會很特別,因可聽到台灣人自由討論過去的共同歷史,並了解這是中國目前所缺乏的。他也說,對極端批評持開放態度,「來辯論、討論是好事」,但自該劇開演至今,實際上都是很和平的狀態,但坦言開演前確實有些擔憂。

劇場是談團結更大共同點之處

郭家佑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坦言,確實會擔心被貼上標籤,儘管個人想法與所演角色相近,但觀眾看到的角色不全然就是自己,「當初並非為了表達個人政治理念而來,可能還有個藝術魂,想體驗創造更多事情」。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簡恒宇攝)

「一開始以為是講外交,沒有特別想到要講那麼多主權、國族主義的事情」,郭家佑稱,「一切想的滿簡單的,若能出去和外國人分享會不錯」。她表示,最後講了很多不會在公開場合談的事,「也是個挑戰」,並透露,島和國界的概念可能是「天然獨」世代的一個解釋,所以她在劇中開頭的背景是座島。

凱吉提到,中國方面顯然也有顧慮,「我想他們或許現在了解,這(舞台劇)實際上並沒那麼複雜」,並稱沒真的聽到禁演的要求,且可看到「大使館」隨著劇結束而關閉,強調「我們事實上不想真的挑起思考以外的事情」。為何會想編導有關政治議題的劇?他回道,劇場是個談論團結社會與政治的更大共同點之處。

凱吉表示,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在其時期就編寫政治、有權勢者的劇,「所以權力架構一直是劇場在談論的議題」,但從人類角度來看,不會純粹是抽象事物,「我們或許更進一步」,與有實質外交經歷、非政府組織(NGO)活動、家族企業人士合作,「因此這是有趣的地方」。

身為音樂家的王思雅(Debby Wang)創作串起全劇的音樂,而劇中談到台灣戒嚴時期的禁歌橋段,就是她主動提出,可是在劇中,她是不偏好表明立場的角色。王思雅說,參與該劇演出的最初想法,是用音樂的方式講自己父親的故事,沒想過要連結其他事情。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音樂家王思雅。(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音樂家王思雅。(簡恒宇攝)

繼續在歐洲、亞太國家巡演

王思雅告訴《風傳媒》,自己的刺青或許就表明自身政治立場,音樂創作和個人場合也會談論,可是若涉及家人、會影響家中事業,就不會談論。她直言,這算是首次長時間與非同溫層相處,但看到大家很人性、很可愛的一面,不能因政治立場不同來代表其所作所為。

此外,吳建國直言,當初只知道是演出關於台灣的議題,但不知道內容,到瑞士後排演7周時間,與其他成員相互激盪,成為今日演出的內容。他也說,不曉得自己為何會選中參與演出,推測是因自己的名字「建國」,即建設國家與該劇主題相關。

被問到參與演出後,對「數位外交」有無新的想法,郭家佑回道,藝文打動人心,感性讓觀眾同理,「以前只是腦中知道,現在則是體驗道」,並稱過去做倡議主要是談議題,不會那麼仔細說故事,這次學到的是要分享更多個人故事,讓對方同理想到支持台灣。

凱吉透露,該劇接著會到其他歐洲國家,包括與台灣很友好的捷克演出,甚至是到亞太國家。由於在台灣3場演出座無虛席,對於有些台灣人敲碗之後能有機會再看到演出,他向《風傳媒》表示,很高興一切合作順利,以及許多人感興趣,或許可與台灣其他劇院合作,在其他城市讓更多人看到此劇演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