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說,上任後將積極推動淨零轉型五大策略。而提名科技產業出身的郭智輝說,要努力為科技業解決所謂「五缺」問題,但台灣不是只有科技產業,化工、機械、金屬材料等傳統產業,除與民生息息相關外,更也是科技產業的基石。尤其是科技產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如廢溶劑、廢酸、廢材等必須能有效處理,並循環再利用,才得以支撐科技產業永續發展。因此,這個靜脈產業或許是最須政府關注的地方。
為讓國內產生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得以有適當歸宿,蔡總統八年前上任之初就宣示要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強調要讓廢棄物變成有用的資源。而環境部最近也提出要將「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合併為「資源循環促進法」。理論上,未來各產業將不會有所謂廢棄物的問題,因為都被拿去做再利用了。然而經轉換後的再利用產品若乏人問津,似乎僅是「烏龍踅桌」,因為又衍生了另類待處理的「資源廢棄物」。
以國內目前最大宗可再利用的無機性廢棄物而言,包括焚化底渣、煉鋼業氧化碴、轉爐石等,每年產生量約達三百萬噸,若經適當處理且檢驗合格後,即可成為可供營建、公共工程使用的「再生粒料」。環境部與工程會近年來努力推廣再生粒料之使用,內政部也對於經檢驗合格,符合國家標準的再生粒料核發「綠建材標章」,確保在工程應用上的品質性能都能穩定且安全無虞。
再生粒料用途目前最廣泛的是作為「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的粒料來源,公共工程每年需求量至少約兩百萬噸,因此從供需情況分析,國內對於再生粒料的生產與使用應可達到平衡的。
因應國家「2050淨零碳排」政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年曾制定了一個「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檢核注意事項」,明定節能減碳之策略為:「公共工程應使用如用焚化再生粒料、鋼質粒料等循環再生材料」。可見工程會也認知其重要性,然而實際上卻屢見令人遺憾的情形。
不久有從事再生建材的業者出示幾個國營企業的工程招標單,對於土木工程使用的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其粒料卻僅限定為「現場開挖土石方」,而其他各產業所產生的回收料,如煉鋼業的鋼碴再生粒料等,卻通通被排除於門外。雖然這些回收材料的重金屬溶出遠低於法規限值,品質符合混凝土粒料的國家標準,也取得綠建材標章,卻仍無法被招標單位所採用。
可見即使中央對循環經濟在政策上的規定很明確,但各級公務機關、國營企業卻仍沿襲舊規,只願意使用較方便取得的材料,而不願意去使用循環再生材料,而造成資源再生產品通路受阻,也因此讓上游產業(如煉鋼業)也會造成重大影響。這個問題,希望包括工程會、經濟部、環境部等都能重視,協助業者解決困境,並為循環經濟開創康莊大道。
*作者為再生綠建材產業推動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