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主辦公室,位處緊鄰紫禁城北一處一九五○年代建築組成的小型聚落裡。當時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想發展自己的建築風格,幾位著名設計師於是提出一種中西合璧的形式:主結構為磚造,不是木造,這樣才能蓋出屋頂為瓦造,且有彎曲的屋檐,但又大得多也高得多的建築。當時許多人抨擊這種風格,說它抄襲,沒有新意。但在北京城裡,能將過去融入今天的建築物不多,這是其中之一。
檔案館有一座大禮堂,以紅絲絨鋪壁,還有俯瞰北海公園粼粼湖光的凸窗。二月間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禮堂有一場演講,主講人是清華大學教授劉國忠。他談的主題在二○一○年代震撼了中國知識界:劉教授發現了約二千五百年前,中國在「軸心時代」(Axial Age)失傳的文物。
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孫子與韓非子等人,都出現在這個時代。後世統治者利用許多這些思想家(特別是孔子與韓非子)的理論,為他們的統治建立法理根據,爭取被統治者的服從。但江雪的父親從多年研讀古文物的經驗中得知,這些文物同時也包藏一些顛覆現有體制的理念。正是憑藉這些理念,他能沉浸在古文物研究中,過著一種內心流亡、抗拒外在世界的生活。
與毛澤東思想不同的是,這些顛覆性理念提供一種與統治者想法不同的哲學架構。例如說當帝王的人或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孔子的儒家理念也為官員提供了道德標準,其中特別是官員有進諫之責一條,就常被官員運用。有時中國官員會以抗議形式進諫而因言獲罪,蘇東坡或司馬遷就是例證,還有時他們選擇辭官,退隱山林。
劉教授討論了更多證據,說明這些古代理念對獨裁統治具有與生俱來的顛覆性。這場演說歷時九十分鐘,為了讓非專業聽眾了解,劉教授首先做了簡單說明。他說,古埃及人在紙莎草紙上書寫。巴比倫沒有紙莎草紙,所以巴比倫人用泥板書寫。在中國,早期的書寫形式出現在龜甲上,古人用火杵加熱龜甲,直到龜甲龜裂。他們會根據裂紋進行占卜,就像根據掌紋算命一樣。就在這些出現裂紋的龜殼上,古人寫下問與答,因此得名「甲骨文」。這是已知最早的中國文字,不過甲骨文涉及的主題非常狹隘,例如說在某天是否應該播種,王是否應該發動戰爭?結婚?出行?透過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商王一生中忙著解決的一些事,但除此而外並無太多內容。
劉國忠教授要討論的,是之後出現在竹簡上的文字。這些竹簡只有筷子般大。劉教授就在講桌上示範研究人員關於這類文字書寫方法的推斷:古人會把一片竹簡擺在左前臂上,右手握筆在簡上書寫。他說,中國人千年來總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原因大概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