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假新聞,除了政府立法與媒體自律,更長期的有效做法是教育,「數位素養」的提升十分重要。孩童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就被教導如何有效判別正確與虛構的訊息、新聞。
什麼是「假新聞」?如何因應「假新聞」的挑戰?
假新聞當道,充斥社會和輿論,甚至淪為特定政治手段操作,這個全球現象挑戰了國內秩序與國家安全,更引發與言論自由保障的論辯。
製造假訊息是「資訊作戰」一環
由於假新聞(fake news)的界定過於模糊,容易造成贊成者與反對者立論相左,反倒模糊焦點,因此有必要針對假新聞的定義再做較清楚的釐清。嚴格來說,應區隔錯誤訊息或新聞(misinformation),以及刻意製造的假訊息或新聞(disinformation)。
Misinformation指涉媒體報導不實或印刷出現疏失錯誤,通常需要事後更正並道歉。
Disinformation指的則是有計畫刻意捏造的錯誤資訊,且有意針對特定對象或議題,透過大眾傳播與社群媒體媒介,製造預設的混亂來打擊、弱化、癱瘓特定對象,俾達成其政治目的,這屬於「資訊作戰」(information warfare)的策略手段。最近台灣內部有關假新聞的討論,其實應該多聚焦在disinformation,因為此類假新聞背後的確有著看不見的黑手在刻意操縱,也才是真正危害政府公信力與破壞社會秩序的始作佣者。
近年來,disinformation成為外國勢力干擾、影響他國的資訊作戰手段,案例屢見不鮮,包括歐盟反制俄羅斯滲透、「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l)竊取臉書客戶個資,以干預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公投「脫歐」等爭議。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的活躍發達,助長disinformation的政治操作,也給予有心政客與國際恐怖分子可乘之機。
許多政府與媒體都採取行動來因應disinformation的挑戰,主要也都聚焦在強化資訊確認(fact-checking)、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以及必要立法。例如,法國非營利媒體單位First Draft News去年在總統大選前十周,發起媒體「資訊確認」的自律運動,共有三十七個媒體參與,針對各候選人與選情訊息進行資訊再確認行動。美國的民間組織Newseum向來捍衛《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新聞自由,但也在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發動教育民眾判斷假新聞以及協助媒體強化專業素養的課程。
德國則是在今年開始實施《網路強化法案》(Network Enforcement Act),主要是規範新聞中的極端仇恨言論與具特定目的的假新聞操作,法國與西班牙政府也有意跟進。今年四月,歐盟公布對抗disinformation的策略方案,主要內容包含深化公民意識、推動媒體素養、建構客觀獨立第三方資訊確認機制,以及敦促社群媒體強化自律和過濾不實訊息。為此,臉書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也出席歐盟聽證會保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