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專文:「第三勢力」似曾相識─海外港人的未來啟示

2024-06-13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某程度上,「第三勢力」已經比現在的海外港人組織走多了很多步。(AP)

作者指出,某程度上,「第三勢力」已經比現在的海外港人組織走多了很多步。(AP)

早在疫情解封,香港史學會的鄧家宙博士來台時,就為我帶來了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一本令人驚喜的著作,以香港視角講述「第三勢力運動」,內容充滿借古鑑今之情。如今,喜見柴博士願意進一步更新著作在台出版,再度修訂篇章,重新命名為《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的專書,無論對台灣、香港、還是海外華人,這段歷史都值得重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年經常有人提及海外港人的時候,就以猶太人為參考對象,其實最能直接比較、借鑑成敗的,特別是資源問題、如何內鬥、如何爭取外援、又有何結局的,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這一場以五十年代為時空中心的「第三勢力運動」。

今天這一波離開香港的人雖然很多,但總數和跨階層的密集程度,一定不及一九四九年後湧來香港的移民/難民。國共內戰尾聲之時,一次過有過百萬人從中國大陸湧到香港,而且是住在同一地方,一下子就超越了本來住在香港的總人數,可以說瞬間就成為這個地方的主流。他們普遍有一種意識形態,就是要保留本來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程度自由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既恐懼中國共產黨,又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不滿,雖然也會和國共雙方藕斷絲連,卻更希望利用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走自己理想之路。

這樣的背景,有點像這一波港人移民海外後的心態:不滿《港區國安法》改造的「美麗新香港」,希望在海外維持自己原有的若干生活習慣和價值觀,與所屬社區既要融入、但又希望保留自身特色;若要他們公開露面擁抱另一極,例如拋頭露面參加「滅共」,就算心裡多麼盼望,因為種種原因,除了極少數公眾人物,卻很少人能夠豁出去走到那一步。海外港人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在海外維繫舊香港的傳承,正如一九五○年代香港新移民的最大公約數,由親共到反共,也不過是傳承舊中國、特別是舊上海最燦爛的一面。

某程度上,「第三勢力」已經比現在的海外港人組織走多了很多步。起碼當時美國的支持和資源很多,也有真正的軍人加盟(例如廣東軍閥張發奎),有過以蒲台島反攻大陸的嘗試、菲律賓軍事基地的規劃,至於願意拋頭露面的知名人士、社會賢達不少都算是一線人物,受眾在同一個地方、也容易集中資源和聲勢,還有中共並非今日那樣的龐然大物,整個國際形勢其實都在呼喚這種力量出來。

然而,最終「第三勢力」運動還是很快無疾而終。問題出在哪裡?這本書講的每一點,都是對照今日海外港人面對的挑戰:搞組織的經費不足,有了一點資源就不斷內鬥,很快令金主看破雞棚背後的真相而失望(例如有人吹噓到有過百萬游擊隊隨時可以反攻),沒有自己的實力,山頭眾多、互相不服,領袖們其實也是走難到香港的人、都有各自的生計問題和政治包袱,人人都辦同類雜誌維生,國共兩黨又都會打擊滲透。唯一優勢是擁有一些受眾、和若干道德高地,但如果僅此而已,就會淪為圍爐空談而瓦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