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社會主義者」一詞出現在友人致歐文的信中。1827年,「社會主義者」一詞又現身於歐文派刊物《合作雜誌》——這廣被認為是「社會主義者」和「社會主義」這組詞彙在英國的流通起點。在法國,(前)聖西蒙派勒魯在1832年首用「社會主義」一詞。一般來說,當一股新思潮被命名時,距離它的「萌芽」已經晚了許多。除非新思潮已有一定的成熟度和能見度,否則不會被特別指認出來,冠上新的名稱。自由主 義如此,社會主義亦復如此。
與共產主義不同,社會主義是十足的現代產物。在法國,大革命摧毀了舊制度,破壞了原有的封建關係。同時期的英國是蒸汽引擎與棉紡機的先發者,但赤貧人口急遽增加。在這個大轉型的背景下,出現了3位社會主義的先驅:聖西蒙(1760-1825)、傅立葉(1772-1837)和歐文(1771-1858)。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他們分別是29、17和18歲。他們目睹大革命的暴起、變形和失敗,對其產生了負面觀感,但也不認同後滑鐵盧時代的政經走向。他們都反對共和主義,並帶有顯著的反政治傾向。他們都想找到能取代基督教的整體方案,都關切所謂的「社會問題」,也都寄望於一個和諧新「社會」的到來。
聖西蒙倡導「牛頓教」,主張工業家、科技專家和銀行家的理性之治。他的經濟思想接近於斯密、薩伊(Jean-Baptiste Say)一系。在復辟年代初期,他和自由派多所往來。著名的薩伊定律「供給會創造出自己的需求」,在其經濟學的含蘊之外,還指向一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工業╱勤奮」社會。薩伊在1803年《政治經濟學論》中,動用industrie一詞去涵蓋農業、製造與商業。這個詞兼有勤奮、努力工作之意,不是專指狹義的工業生產。科學家、企業家和工人,即廣義的工作者/勤奮者,乃現代社會的骨幹。不事生產的懶惰者(oisifs)即地主、食利者、尋租者,則欠缺正當性。要言之,薩伊反對軍事化的封建等級秩序,倡議一個以工業╱勤奮為本、大家都積極工作、奉行自由經濟的和平共和國。這是聖西蒙「工業主義」思想的重要源頭。
儘管聖西蒙受惠於薩伊,但兩人的政治觀點不同。薩伊對重農學派的批評比斯密更尖銳,政治上也比斯密更激進,是一位堅定的自由共和派。聖西蒙則是反共和、反政治的,並為「工業主義」注入了大量的精英主義元素。自1816年出刊《工業》以降,聖西蒙的立場漸為人知。他看重工業生產和技術進步,並把社會成員區分為生產者和不事生產者,即工作階級和懶惰階級。不事生產的懶惰者,主要是指世襲貴族、上層食利者。生產者或工作階級,則包括工業家、科學家、技術專家、銀行家、企業家,連同藝術家、農夫、記者、醫生等需要靠工作維生的人。工人也包括在內,但工人並非聖西蒙的關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