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莉觀點:印度的多語政策可否為台灣借鏡?

2024-06-12 07:10

? 人氣

印度的英語教學初期重視聽說的運用,再慢慢加重閱讀與書寫的訓練。(資料照,美聯社)

印度的英語教學初期重視聽說的運用,再慢慢加重閱讀與書寫的訓練。(資料照,美聯社)

自政府提出2030年雙語政策以來,此議題就在國內引起各界的重視和討論。日前,新任教育部長鄭英耀坦言,培養台灣新世代年輕人直接和國際接軌是正確的方向,但也可能需要比三十年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有些學者與媒體也比較一些亞洲國家的雙語教育政策,但印度的語言政策似乎較少為人所注意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在印度就讀時曾發現,印度同學們基本上都能使用三種語言以上語言,有些人甚至會五、六種語言。筆者也曾詢問印度教授有關印度初等教育中採用雙語教學政策的問題,但她的回應讓我迄今記憶猶新。她直言,印度並沒有雙語教育政策,而是採用「多語」的教育政策。

印度的多語政策與其多種語言背景有密切的關係,但主要是「三語」教育政策。根據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資料,印度有多達約19,500種的母語,其中有121種語言的母語人數超過一萬人,30種語言的母語人數超過100萬人。印度自獨立以來並無統一的國家語言,印地語(Hindi)是目前最多印度人口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北部和中部多數地區的通用語言,但也僅佔印度人口的43.63%。印度政府在綜合考量民族團結、平等對待各民族語言、保障各民族學子的受教權益等因素,決定在初等教育中採用「三語言方案」(Three Language Formula。

其主要內容為:(一)一至五年級的課室教學媒介,也就是第一語言,應為其母語或其地方性語言;(二)六年級開始,若在以印地語為教學媒介的省內,學生應再學習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若在以非印地語為教學媒介的省內,第二語言應為印地語或英語;(三) 六年級也開始學習第三種語言。第三種語言必須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但不可與第二語言重複。

在此政策下,學子在就學期間需要學習的三個主要語言,即學童的母語、印地語和英語。由於印度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國家語言,所以印度中央政府希望推動印地語成為印度跨地區的共同語言。其實我們常見的寶萊塢電影,大多就是用印地語電影。現在印度政府具有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更積極推動使用印地語。英語則是此政策中唯一非印度當地本土的語言。由於被英國殖民的歷史,英語教育及使用在印度社會有一定的基礎。在後殖民時代,印度政府主要是希望培養學童的英語能力,強化其走入國際社會中的能力。

此政策在執行上遇到一些困難,如少數語言的師資培訓與教科書的編印等等,但基本上仍受到許多教育學者的推崇。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政策先奠定學生的母語或地方性語言的能力後,再進行其他語言的教學。這符合近年來多數語言教育學者對雙語教育的研究成果: 第二語言的學習成效是奠基於第一語言的發展,也就是第一語言要先有足夠的程度時,第二語言才會學得好。這也推翻外界傳統上認為「英語學習愈早愈好」的迷思,而是要「在對的時間點開始學英語」。

印度除了「首重母語,後重英語」的語言教學政策,普遍多是以當地懂得學生母語的老師教授英語。考量的因素是當地老師懂得學生的學習背景,可能遇到的英語學習難處等等,老師也可以用學生熟悉的語言進行溝通與解釋。此外,印度的英語教學初期重視聽說的運用,再慢慢加重閱讀與書寫的訓練。這些都與台灣多數人推崇的「外師」、「全英語教學」、要求「初學者即要背單字與文法」等面向也有所差異。

印度因為有英國殖民的背景,所以英語環境較台灣豐富,但印度並非英語系國家,所以學子也需要考相關的英語測驗。目前印度的英語使用人數約佔印度人口的10%,約為1.35億人,僅次於美國。2019年多益聽力與閱讀平均成績,印度為674分,台灣則為564。2020年時,印度為662分,台灣則是562分。瑞典教育機構英孚(EF)公布的2018年非傳統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能力指標報告中,印度名列第28,台灣則是第40名(之後因政治因素,台灣未列入單獨評比中)。從以上的對比來看,印度的英語教學仍有一定的成效。雖然台印教學背景不同,但在推動雙語教育的過程中,仍應虛心參考他國的優點。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印度尼赫魯大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