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碳費對建築成本影響小於1%,那也是因為一部分建材成本對房價影響有限。內政部沒說的是,不動產只是受到碳費衝擊的產品之一,在手工具、機械設備等產品,鋼鐵被課徵碳費所影響到的成本便大得多。
根據筆者服務公司的內部估算,單就胚條鋼這項鋼品為例,若依環團訴求以每噸 500 元的價格課徵碳費,且在政府不提供業者任何優惠措施、業者 100% 將上漲成本轉嫁給下游廠商的情況下,則該產品可能的上漲幅度高達 19.5%。如此將對使用胚條鋼為原料製成的鋼筋、鋼線、鋼纜,還有比較小的零件,像是雨傘傘架、彈簧鋼線、汽車齒輪和承軸、輪胎鋼絲、螺絲螺帽、手工具等產業造成顯著的影響。
也就是說,一般消費者遇到的終端商品價格或許波動不大,但是鋼鐵業上下游廠商受到的成本壓力會迅速增加。當然上述的數字是考慮最糟糕、最極端的情況,碳費實際上路時,政府勢必要有相關配套措施避免「綠色通膨」,上游業者也須考慮下游業者的購買意願,而無法 100% 轉嫁。然而由此可知,「碳費影響小於1%」的說法,並非對所有產業都適用。
假使業者能夠向下游或終端產品轉嫁碳費成本,社會將承擔不小的綠色通膨壓力,但倘若不能轉嫁成本時,業者將可能會衍生綠色失業的問題,違背公正轉型原則。前面提到過歐美的鋼鐵業案例,充分說明了鋼鐵業低碳轉型會造成人力需求下降,這是因為製程人員編制改變與成本考量的緣故。
國內鋼鐵業上游就業人口約 6 萬人,加上中下游,則總體就業人口來到 115 萬人,徵收碳費、發展脫碳技術,要如何貫徹「公正轉型」原則不犧牲勞工,是政府、產業與勞工要共同費心的難題。惟目前國內碳費討論對此著墨不多,令人擔憂。
碳費重點在減碳效果與公平性
碳費實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減碳,留給子孫後代美好的環境,因此政策制定上不能不審慎評估減碳效果與公平性。
鋼鐵業經常被問到,既然要推動低碳轉型,為什麼不全部轉做綠鋼就好,還要繼續使用高碳排的傳統製程?因為在鋼鐵業的專業角度,綠鋼的產製在當下有技術(氫能冶金)、資源(綠氫和綠電)與成本(設備更換)等三大挑戰,且傳統高爐煉鐵產出的鋼材純度較高,可以應用在更多材料,在外部造成更多減碳的效果(如汽車的電磁鋼片、風力發電機的基礎材料等)。換言之,即使對傳統高爐煉鋼課徵高額碳費,在技術與資源不可行的狀況下,並不會有更好的減碳效果,更可能造成高級鋼材生產停滯,致使拖緩低碳轉型的嚴重後果。
高爐煉鐵時需要冶金用煤和焦炭作為生產原料,即是所謂的「碳基製程」,這是鋼鐵業大部分的碳排來源,現階段很難降低。而電爐煉鋼是使用廢鋼為原料,純度較低,因此只能用於如鋼筋、H型鋼等建築用或一般使用的面向,尚無法取代高/轉爐產製、用以製造高品級終端產品之鋼材。至於未來可能造成產業革命、用氫氣煉鐵的「氫基製程」,目前仍在測試階段,無法大規模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