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兩則上市公司公告讓中國的私營企業緊張不已——
維維股份6月13日公告顯示,湖北枝江市稅務局開發區稅務分局近日作出稅務事項通知書,核定維維股份原控股子公司枝江酒業未按規定期限對1994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的消費稅進行納稅申報,核定應繳消費稅及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共8500.29萬元(人民幣,下同)。
寧波博匯化工在同一天公告稱,基於公司經營困難,對部分芳烴油裝置停產。而三個月前,寧波博匯公告稱已收到浙江寧波市鎮海區稅務局澥浦稅務所的稅務事項通知書,要求公司「重芳烴衍生品」按「重芳烴」繳納消費稅,對公司2023年年度利潤及2024年一季度的利潤影響分別約為3億元和2億元。中國媒體解讀稱這意味著被追繳的稅款高達5億元。
今年更早一些,多家中國上市公司公告稱被稅務部門要求補繳稅款,包括上海順灝、北大醫藥、華林證券、聯建光電等,有的還需繳納滯納金。
不僅如此,根據中國媒體統計,超過20個省份出現了「警稅合成作戰中心」,以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但這些新設機構中「作戰」一詞引發焦慮,《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都公開表示,以「作戰」思維處理稅務問題,不利於提升民營經濟信心。
上述事件疊加,尤其是維維股份需要為最早30年前的稅務補繳,使網路輿論盛傳中國政府要「倒查30年」企業稅款。
僅僅五天後,中國稅務總局表示,稅務部門沒有組織開展全國性、行業性、集中性的稅務檢查,更沒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但該部門也表示,前期反映的有關查稅補稅,有的是對企業以前年度欠稅按程序進行催繳,有的是對企業存在的稅收政策適用風險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屬稅務部門例行的依法依規正常履職行為。
地方財政緊張
從全國層面來看,今年中國政府確實面臨困難。一方面是稅收減少,1-4月,中國全國的稅收收入66938億元,同比減少4.9%,在高速發展數十年的中國較為少見;但另一方面,支出卻在增加,1-4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483億元,同比增長了3.5%。
「政府沒錢了」背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賣地收入的減少。
今年一季度,中國全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8147億元,同比下降6.7%,相比2020年的高峰幾乎「腰斬」,即便對比疫情前的水平,也僅有當時的三分之二。
然而地方政府極為依賴土地收入,以貴州省會貴陽為例,其2021年財政總收入976.15億元,賣地收入631億元,佔比為65%。
去年底,國際評級公司穆迪發佈報告稱,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1不變,但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此外,穆迪還把18家中國企業和8家中國銀行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至「負面」。企業名單上有13家央企及其子公司、兩家地方國企及子公司,以及三家民營企業,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銀行名單上有三家政策性銀行和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